分享到:
关于印发《工业园区2017年美丽乡村 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字体:   

婺工党字〔201732号

 

关于印发《工业园区2017年美丽乡村

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园区各村(场)党支部:

    经工业园区党工委会议研究决定,现将《工业园区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中共婺源县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

                            2017年5月10日

工业园区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目标,突出村庄整治、环境美化、乡风文明、和谐平安四大重点,统筹规划,集成投入,制定标准,系统推进,通过攻坚克难,确保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综合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乡村更加和谐文明,为打造美丽江西“婺源样板”、决胜同步全面小康创造有利条件。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根据要求,通过努力把广大农村建成“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

整洁美丽是指:村庄规划科学合理,农民住房实用美观,村庄道路、电力、广电、电信网络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沟渠河塘、卫生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绿化、亮化、美化恰当自然,村容村貌整齐干净、井然有序,田园村落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和谐宜居是指:农村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教育、文体活动、环卫保洁等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灾害风险有效防控,乡土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健全,长效管护有力,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二)重点任务。实施“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行动,要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整治建设村庄。完善“七改三网三建三化”(七改:改水、改厕、改路、改房、改塘<渠>、改沟,改环境;三网:电力、电信、广电;三建:建垃圾处理收集点、建公共休闲健身场所、建村民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村点建设便民服务中心;三化:(绿化、亮化、美化)等农村基础设施。在整治建设过程中,选择人口规模较大、交通条件和空间发展条件较好的村庄作为中心村、重点村,因地制宜配套“8+4”综合公共服务项目。

美化农村环境。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加强乱搭乱建整治和日常保洁管护,建立村庄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农业面源污染。优化村庄整体风貌,开展绿化美化,保护和修复农村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修缮水塘、沟渠等设施。

倡导乡风文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农村文体活动场所,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加强对农村困难家庭和“三留守”人员的关爱。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和违法赌博行为。

创建和谐乡村。突出党建引领,在中心村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健全党组织设置。全面推行村民理事会制度,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组织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强化农村管理服务。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建一片成一片。按照统一规划、分批实施、连线成片推进的思路,以乡镇为单位,有条件的打造示范片区,统筹安排村庄开展片区化、组团式建设,建一片成一片,彰显整体效果,实现有新村有新貌。

坚持贫困优先,同步整体推进。围绕2019年基本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要求,2017年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确保如期退出。

坚持问题导向,缺什么补什么。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确定村庄整治建设重点。不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优先解决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又能落实的项目和问题,全面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坚持生态优化,保留乡村风貌。积极探索“规模适度、村落连片、服务配套、乡风文明、三生融合、各显特色”建设模式,尊重村庄肌理、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自然社会特点,因势利导,综合推动山水田路林房建设,禁挖山、不填塘、慎砍树,展现乡村特色,留住田园乡愁。

坚持管理跟进,实现建管同步。以乡镇为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完善镇村联动管护制度。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公用设施的运行管护以及农民建房等村务管理,形成“有制度、有标准、有经费、有人员”的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持续巩固提升新农村建设成果,实现乡村长治久美。

三、规划布局

(一)村庄体系

根据村庄在镇村体系规划中的功能地位,分为一般自然村和中心村两个层次。

一般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主要建设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保留乡村味道,发展特色经济。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是镇村体系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发展村庄,一般在村“两委”驻地,基础设施较完善,对外交通较便利,土地资源较丰富,与城镇有一定间距,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主要建设任务是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升人口吸纳能力。

(二)村庄定位

根据村庄区位条件、自然概貌、人文积淀、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科学确定建设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1.特色产业型。主要指在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家庭工业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围绕主导产业建基地、带农户、拓市场,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提高科技和经营管理水平,推进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家庭工业、传统工艺等特色产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和持续增收。

2.社区服务型。主要指地处城镇郊区,交通出行便利,或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基础较好,或规划新建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参照城镇社区建设标准,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城镇公共服务向村内延伸,发展社区服务事业,为本村及周边农民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

3.乡村旅游型。主要是指生态环境良好、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人文积淀深厚的村庄。规划建设发展重点是,在整治村庄环境、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科学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山水林木、农园田野、生活风情、历史人文等资源,积极发展众筹农业、休闲观光、民宿度假、养生养老、康体健身等新业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四、建设模式

根据镇村布局规划,综合村庄大小、人口多少和建设发展定位,分类推进一般自然村和高品质示范村的整治建设。

(一)一般自然村。根据村庄特点和存在问题,确定村庄整治建设模式,突出重点、兼顾其它,着力提高村庄宜居水平。

——旧村整治。指经济基础薄弱、人口持续减少、后续发展乏力、人居环境较差的自然村,部分贫困村组属于这类。建设重点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大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

——改造提升。指区位交通、经济发展等条件较好的自然村,绝大部分非贫困自然村属于此类。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有条件的要发展特色产业。

——环境整治。重点是严格管理农民建房,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推动其加速融入城镇。

——特色保护。指具有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自然村,重点是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挖掘人文历史,修缮文物古建,整治影响景观的建筑物,保持村庄的整体风貌格局。

(二)高品质(中心村)示范村。根据村庄自身特点、现有基础和规划定位,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采取不同整治建设模式,切实解决制约村庄发展的关键问题。

——旧村改造。这是全市精品示范村建设的重头戏。要注重整体规划设计,科学拆除、改造和新建,合理延续空间格局,保持自然特色与人文景观;完善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配套,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

——改造扩建。指具有发展前景和空间的精品示范村,通过配套完善道路系统、建设风格、景观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并使之有机协调,快速并大量吸纳毗邻而居农户、移民搬迁人口并居。

——规划新建。指依托工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商贸物流区等,在其周边规划新建的精品示范村。要科学设计用地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套、建筑风格等,高标准建设新村,突显乡风民情和现代气息。

五、建设要求

(一)“七改三网”基础设施

一般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七改三网”建设。

1.改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连村道路和村内主干道路面采用水泥或其他硬质材料,合理确定道路宽度并设边沟。巷道和入户便道尽量采用石板、青砖、碎石、鹅卵石等材料,面层防滑,造型多样。村庄危桥要除险加固。主干道两侧以及文体活动场所设置路灯。

2.改水。城镇近郊的村庄,可采用延伸城镇管网的集中供水模式;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可采用区域连片供水模式;人口规模较小或受地理条件限制的村庄,可采取单村供水模式;散居农户可安装简易设施独立供水。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体清洁。

3.改厕。根据村庄实际或群众意愿,采取三格式、三瓮式或沼气式建设水冲厕,每个农户至少建一个室内水冲厕。改厕过程中,依据标准科学施工;日常使用中,借助沼气池或其他设施,对粪便先期进行无害化处理。

4.改房。坚持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应保必保,全面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结合宅基地改革,保持主权不变的原则,拆除村内违建房、危旧房、废弃房,改非徽派建筑,实行“一户一宅”,推介农村民居新户型,对村民建房面积、高度、材料、风格等进行引导。通过粉刷外墙、更换屋顶、安全加固等方式,对宜居旧房进行改造。修缮文化价值突出、地域特色浓郁的传统民居。

5.改沟。村庄主干道都要建边沟,全面治理房前屋后、道路两侧排水沟,形成网络化的雨水排放体系。具备条件的村庄,要铺设专用管道或暗沟,收集生产生活污水。加大村庄河道、沟渠整治力度,努力打造“水清、流畅”的水环境。

6.改塘。清除村庄水塘的淤泥和沉积垃圾,全面改善水质环境。水塘迎水坡要进行生态护岸,修建洗衣踏步等亲水设施,清理入塘排污渠管,建好进水涵管。水塘四周还要种植亲水植物,达到既整洁美观,又能蓄水灌溉的目标。

7.改环境。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清理卫生死角、陈年垃圾,整治乱建乱放、乱排乱扔,保持村内整齐干净。在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改造建设农贸市场。所有村庄都要抓好村庄四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及村庄空闲地的绿化,积极营造自然、亲切、宜人的村庄风貌。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标准化生产。

8.电网改造。全面解决村庄用电重过载、低电压问题,实现智能电表全覆盖;优先改造不满足动力电供电需求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动力电,全面完成中心村的电网改造任务。

9.广电网络建设。按照“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保证长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无线、有线、卫星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农村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积极推广电信电视,满足农村居民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

10.电信网络建设。在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将宽带网络向中心村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延伸。推进光纤通连中心村,并延伸到具备条件的自然村。

(二)“8+4”综合公共服务

高品质示范村要在“七改三网”建设基础上,科学配置“8+4”综合公共服务设施。

1.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综合考虑覆盖人口规模、居民活动半径和地域范围等因素,采取“以县为主、乡镇为辅、省市奖补、社会参与”的办法,在村两委驻地或人气较旺、交通便利的中心村,通过对现有设施的综合利用或新建改造,开展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设置,明确服务管理人员(乡村现有干部为主),公开服务项目和流程。通过县乡村服务平台联网,为农民提供“一站式”、窗口式、网络式的卫生计生、文化体育、就业社保、养老助残、妇儿关爱等基本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党员活动、综治警务、司法调解、人口管理等社会治理服务,以及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其他服务。

2.卫生室。有条件的精品示范村要建设卫生室,标准化配置医疗设施,落实卫生服务人员和专项经费,保证卫生人员基本待遇,为农民及时提供基本医疗及预防保健服务。

3.便民超市。所有精品示范村都要建设便民超市(电商服务网点、村邮站),以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低廉的商品价格服务广大农民。引导便民超市为农民提供网上代购、农副产品网销、快递代收代发、费用代缴、农业气象信息定制等服务项目,把超市建成服务本地生产生活的综合性窗口。

4.农家书屋。在精品示范村及基础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建设农家书屋。根据农民群众生产生活规律,规范农家书屋开放时间,切实方便村民阅读。

5.文体活动场所。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设置建设集休闲、健身、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场所。选派志愿者负责场所管理,组织开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还要设置游客休闲场所。

6.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健全农村环卫一体化工作体系,加强管理。落实“以县为主、乡镇为辅、省市奖补”的经费保障机制和“户集、村收、镇转运、县处理”运行机制。强化农村环卫的日常监管和责任追究。市县要统筹规划,建设垃圾终端处理设施;乡镇要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和建筑垃圾消纳场所,配置密闭垃圾运输车;村庄要建设垃圾集中收集点,配置生活垃圾收集桶和保洁员。

7.污水处理设施。高品质示范村,要实行污水集中处理;人口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可运用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曝气生物滤池、淹没式生物膜等技术,进行污水集中处理;人口规模相对较小的精品示范村,可采用化粪池、生态氧化塘、净化槽等处理技术,进行污水分散处理。

8.公厕。高品质示范村要在文体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新建公厕,切实方便村民。地处风景名胜区或规划发展农家乐、生态旅游的村庄,也要建设免费公厕,安排专人管理,确保公厕建得好、管得好。有条件和需求的高品质示范村,还要配置小学、幼儿园、金融网点和公交站。

1.小学。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配备、课程安排、业务指导的统筹管理。

2.幼儿园。积极推进,至少建有一所中心幼儿园,完善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幼儿园保教人员配备,规范园内管理,健全监管体系,为农村幼儿提供就近优质的学前教育。

3.金融网点。在具备条件的精品示范村兴建金融网点,为农民就近提供小额取现、零钞兑换、消费转账、公用事业费用缴纳、金融知识宣传、金融消费投诉等金融服务。

4.公交站。争取县统筹规划,在有需求的高品质示范村和干道旁新建公交站台,站台统一建设标准,设置顶棚、休息椅,挂贴站牌、乘车起止时间表等,方便村民出行。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还要设置导示牌、建设停车场。

六、环境美化

规划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在改环境工作中,还要合理利用地形,结合民俗民风,对村庄环境进行美化,彰显田园风光,体现乡土气息。

1.村口景观。景观营造应自然、亲切、宜人,通过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动场地与建筑空间建设等,突出景观效果,体现村庄特色与标志风貌。

2.水体景观。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质环境。河道坡岸尽量随岸线自然走向,采用自然斜坡形式。滨水驳岸以生态驳岸形式为主,采用硬质驳岸的不宜过长,断面形式宜采用台阶式。滨水绿化以亲水型植物为主,丰富河岸景观。

3.绿化景观。以村口、道路两侧、宅院周边、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为绿化重点。道路两侧绿化以种植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宅院周边绿化景观应品种适应、尺度适宜。滨水地区以及不宜建设地段应做到见缝插绿。绿化景观材料以本地品种、乡土材料为主,注重保护古树名木。

4.庭院环境。农户庭院应注重对围墙、绿篱等围合构筑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处理,不宜采用大面积的硬质铺装;植物配置采用乔、灌、草结合方式。鼓励村民积极美化庭院,营造户户皆美景的环境效果。

七、乡风文明建设

1.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精品示范村、一般自然村以及农民合作社等经济社会组织中,健全党组织设置,强化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落实农村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组织推动者、示范引领者。充分调动村“两委”的积极性,通过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用好集体资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2.精神文明建设。把弘扬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教化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深入开展以“兴家风、淳民风、正社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使每个行政村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名义务宣传员、一个道德评议会、一支志愿服务队、一批文明示范户、一部村规民约、一组家风家训、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个文体活动小广场或舞台、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个身边好人榜),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人文家园、和谐家园。

3.乡村社会治理。完善和创新村民自治机制,充分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探索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强化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级“三资”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全面推行村民主协商,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制定村规民约,完善管护机制,组织村民参与村庄环境卫生、综合公共服务场所以及道路、电力、广电、电信等设施的日常管护。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发展农村志愿服务队伍,注重关爱贫困家庭和“三留守”人员,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