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婺源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体:   

关于婺源县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18119日在婺源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婺源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王永新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交会议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7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之年。一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的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务实奋进,全面完成了县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迈出了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一)全县上下攻坚克难,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1亿元,增长8.6%;财政总收入14.51亿元,增长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5亿元,增长13.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4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2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25,增长1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亿元,增长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00亿元,增长19.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6年的13.2:31.8:55优化为12.5:31.5:56

(二)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基础不断夯实。

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省级绿色低碳示范县、全省城市设计试点县,思口镇列入全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镇、塘村村列入省级农村低碳社区试点等。一是项目争取增强。全年累计争取到国家、省、市各类项目扶持资金14.38亿元。智慧婺源、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重点自然村生活污水整治等5个项目纳入全省大中型建设项目调度;丛溪庄园二期、水墨上河文化交流中心、中德奥瑞克电梯等6个项目纳入全市重点项目调度。二是项目体量增大。通过发改系统累计立项129项,投资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项目有38项,5000万元以上项目占比达29.46%三是项目推进增快。制订出台了《婺源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继续完善“指挥部每周晒进度、政府办每月督查、县长每月调度”制度。全年安排重点项目87个,其中总投资5亿元以上项目18个,占地200亩以上项目16个,实际竣工项目9个,新开工项目14个。汽车城、建材城等一批重点项目竣工投入使用。

(三)旅游转型升级加快,产业主导地位凸显。

全年接待游客人次2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分别增长20%45%人均消费约800元,比上年提高150一是旅游业态更加丰富。婺源县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珍珠山乡被评为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江湾松风翠被评为省4A乡村旅游点篁岭景区创5A通过了省旅发委的初评。华星国际影视城、物元博物馆等一批项目建成运营;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翼天文旅演艺小镇、丛溪特色小镇稳步推进。二是体育赛事更加高端。承办了第二届婺源国际马拉松赛、环秀水湖国际越野赛等重大体育赛事40余项,吸引包括参赛选手在内的各方面人员超过20万人,“旅游+体育”战略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国家体育总局认可,婺源被评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婺源县成功入选美国CNN评选的“40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最美乡村正大步走向世界三是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在进一步强化旅游市场联合执法调度中心(旅游110)运行的基础上,首创旅游诚信退赔中心,率先推行旅游购物30天无理由退货,“不让一位游客在婺源受到委屈”,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工业经济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一是发展平台不断优化。积极构建“一园两区”工业发展格局,稳步实施扩园调区工作,将总规划面积拓展至8平方公里旅游商品产业基地路网、管网、水电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二是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奥瑞克电梯、程记五金等重大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宝源实业等企业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建成;伊西电气年内竣工试产。全年开竣工项目64个,项目总投资74.91亿元。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户,其中当年投产、当年上规3家。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增长11.8%

(五)生态农业稳固增效,特色效应日益显现。

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6.84万亩,总产量10.37万吨。一是农业基础越来越好。建设高标准农田4880亩;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引进入园农业企业6家,完成进资1.64亿元;小农水重点县工程、11座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和5条河防洪工程全面完成。二是茶产业发展加快。获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婺源绿茶” 连续20年通过了国际有机食品认证,品牌价值评估达15.86亿元。全县茶园面积达18.8万亩,其中有机茶园面积达6.41万亩;实现系列产值35.02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三是产业化进程加快。以松风翠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项目带动了皇菊、山茶油、冷水鱼等特色产业发展,皇菊种植面积由860亩增长到1800亩,总产值由2000万元增长至4100万元。油菜种植11万亩,吸引赏花游客475.2万人次,游客量位居全国四大油菜花海之首。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16个。

(六)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坚持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一是体制改革有新成绩。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婺源县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两票制”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二是企业融资有新渠道。全年累计通过“财园信贷通”发放贷款 37880万元、“惠农贷”发放贷款8505万元、“旅游信贷通”发放贷款7935万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累计授信225户,办理贷款8684万元。同时,组建了婺投、绿投和旅投三大平台,获批贷款额度31.52亿元,到位资金16.9亿元。三是招商引资有新成效。实施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26个,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0亿元,增长1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4个,实际进资3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300万美元,增长10%

(七)环境保护强力推进,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县域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一是机制体制更加健全。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试行)指标体系责任的通知>》《婺源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办法》和《婺源县加快推进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二是基础建设持续加大。投入2.65亿元实施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18.27公里管网检测、清淤、修复,建成管网64.73公里;实施了 419个一般村点建设,扎实推进了9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10个集镇垃圾转运系统项目、8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实现了全县1487个自然村全部纳入农村垃圾处理工作范畴。三是生态保护全面深入。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天然林保护、乡村风景林建设等工程深入实施。全面落实“河长制”,深入开展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实行“人放天养”,严格限制沿河沿溪项目开发;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活动深入开展,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对所有河道采砂全部纳入规范管理,所有矿山全部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四是宣教工作不断创新。《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贡献“婺源力量”》《发展生态文明 建设最美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擦亮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等文章在全省生态文明现场会和主流媒体上刊发;1016日,聘请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专家杨巍在全县领导干部会议上作了《江西省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的回顾与展望》专题报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与十九大精神宣讲相结合,专题宣讲进村居、进校园、进企业。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提高。

投入民生资金21亿元,占县财政总支出的76%一是脱贫攻坚有成效。脱贫攻坚持续精准发力,狠抓健康、教育、安居等领域脱贫政策落地,贫困村退出5个,脱贫275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6%下降为1.5%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550户、林垦区危旧房改造245套、灾后重建221幢。《婺源县光伏扶贫扩面工程实施方案(2017-2018年)》已报省、市审批。二是城乡差距再缩小。《婺源县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上报省政府审批;旅游商品产业基地道路、非遗展示馆、七里亭文化公园、社会福利中心等二十条路、八个馆、四个公园、四个中心项目稳步推进;城市新增道路面积6.3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9067平方米。三是社会保障全覆盖。新增城镇就业618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437万元,扶持创业653人,带动就业3128人。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顺利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1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完成,异地就医实现即时结算。四是社会事业有成果。科技:获省市科技立项7个,市科技进步奖2项,被列为全省“科贷通”工作试点县。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新(改、扩)建校舍2.14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41所;开工建设了紫阳二小、县第三幼儿园卫生:县人民医院内科大楼主体工程及清华、珍珠山、段莘卫生院顺利完工,71所村级公有产权卫生计生服务室建成投入使用,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二孩”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5‰,人口出生率14.3‰文化:新增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文明单位1家;99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标准化建设。五是人民生活更安心。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成立了“天网”视频(图)侦(监)控中心,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生产安全、防火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过去的一年,我们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发展不足仍然是婺源的主要矛盾,加快赶超发展仍然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二是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推进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任重道远。三是生态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四是刚性支出增长快,可用财力不足,民生事业发展与广大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和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妥善解决。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安排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实施“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战略,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推动转型升级,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主要预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财政总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及节能减排各项任务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

三、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新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抓投资增后劲,力求在项目建设上有大突破。

全年计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04,总投资358.58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122.85亿元。一是把握政策争项目。充分运用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政策牌子,紧扣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积极申报棚户区改造、水利设施、公路交通、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项目。二是强化招商引项目。把握合福高铁和九景衢铁路开通形成的交通区位叠加效应,主动融入高铁时代,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抓好电子商务众创街区、旅游商品产业基地、中医药产业园招商建设。力争全年引进2000万元以上项目28个,实际利用项目资金56亿元,利用外资5830万美元。三是全力以赴建项目。继续抓好《婺源县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工作方案》的落实,切实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领导和管理;加快破解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用地指标、征地拆迁等要素制约,稳步推进县中心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一期、县城外环线三期工程、婺源体育中心项目、县委党校整体搬迁等项目建设。

(二)注重抓改革促转型,力求在富民强县上有大跨跃。

围绕游客满意、群众增收、企业盈利、财政增长的“四赢”目标,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以改革为契机,增强经济发展活力。继续深化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等,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进一步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不断优化投融资环境,切实激发市场活力。二是以项目为载体,深度开发婺源旅游。深化与国开城市交通基金、上旅集团、山水文园四方合作,推动婺源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尽快落地;加快篁岭创建5A级旅游景区,源头古村创建4A级旅游景区,瑶湾创建5A级乡村旅游点步伐;推进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翼天文化演艺小镇、丛溪特色小镇、水墨上河特色小镇、江湾梨园特色小镇五大特色小镇建设,催生旅游新业态三是以活动为抓手,擦亮最美乡村品牌。把握婺源县入选美国CNN评选的“40个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等品牌效应,积极对接联系各类大型文体赛事推介活动,主动承办各类大型会议、马拉松、汽车(自行车)越野赛事等重大活动,切实将中国最美乡村推向世界四是以服务为保障,提升游客满意度。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标牌体系,统一设置婺源旅游标识加快高铁站、长途客运站及景区、景点间的连接、循环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快实现一部手机游婺源;进一步完善旅游诚信退赔中心建设,不断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在婺归属感力争实现全年接待游客、综合收入分别增长9.5%21%

(三)注重抓平台强工业,力求在工业强县上有大提速。

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实现全县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一是拓展园区做大平台。加快扩园调区步伐,力争新建园区1个平方公里;力争引进入园企业达160家,吸纳就业1.5万人。加快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婺商返乡创业基地、小企业创业基地、标准化厂房二期和绿茶产业园建设。二是加快产业集群步伐。瞄准智能制造、中医药产品、高品质电商等领域,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奥瑞克电梯项目、程记五金项目建设,力促其早建成、早投产;加快佑美药业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步伐,新上附加值更高的中药深加工项目;加快推进聚芳永等投产企业技改扩容。三是加大扶优促强力度坚持以企业为中心,推进银企对接等投融资平台、校企合作的人力技术资源平台、综合物流及货运中转平台等建设。积极引导正博实业、半球实业等一批成长性重点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合资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四)注重抓特色培优势,力求在农业增效上有大提升。

落实好粮食安全责任制。以“婺源绿茶”为重点,倾力打造地方特色农产品区域性品牌,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婺源绿茶产业园、农村电商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区、农民创新创业街区、绿色种植区等功能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二是切实提升茶业品牌和效益。加快普通茶园向有机茶园转型,力争每年改造茶园1万亩;鼓励茶叶加工技术创新升级,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力争年内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2-3个、省名牌产品2个,不断提升婺源绿茶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实现茶业系列产值37.5亿元,出口创汇5200万美元。三是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利用良好的生态条件,提升以绿茶、皇菊、油菜、荷包红鲤鱼、冷水鱼、香榧等重点产业产值;积极发展以松风翠为代表的农业种植、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立体式、集约化农业生产特色经济。

(五)注重抓建设提品位,力求在城乡融合上有大成效。

注重最美乡村品位提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风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谋划高铁新区建设,打造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门户和旅游综合体。加快城北新区开发,实施老城改造。切实加大市政道路、环卫设施、污水管网、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投入,有效解决城区交通堵、停车难、排水难等问题。二是抓好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四房”拆除、坟墓绿化搬迁等工作。积极打造一批高品质示范村和秀美乡村点;深入开展美丽示范农户庭院、美丽示范村庄、美丽示范乡镇、美丽示范县创建活动。全面完成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建设,加快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启动行政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三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实施方案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制度和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三条红线”制度落实继续开展好农村面源污染“十项整治”等专项活动,全面完成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积极抓好畜禽养殖三区规划管理执行。

(六)注重抓民生促和谐,力求在协调发展上有大作为。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福祉。一是发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立足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综合运用产业扶贫、生态补偿、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各种方式,着力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制约,确保10个贫困村退出、2650人脱贫。二是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建设。落实更加积极的创业就业政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提档工作。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规范城乡低保管理,完善残疾人救助和服务,确保困难群众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教育方面,确保紫阳二小、县第三幼儿园秋季开学正式投入使用;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等学校基础能力等专项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卫生方面,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工作,不断加大健康扶贫工作力度,扎实推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乡村卫生计生服务站(所)建设。文化方面,完成非遗传承展示馆、县图书馆新馆、文化馆、徽剧传习所布展和改造提升工程,并开放运行;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化建设,全力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四是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国省道“畅安舒美”示范路创建工程155公里,升级县道150公里、改造乡道150公里,实施县乡道生命防护工程150公里,修复古驿道50公里;全面启动老城区2608户危旧房改造,建成棚改安置房1491套,改造农村危旧房600户。

各位代表,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自觉接受县人大的指导和监督,虚心听取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抢抓机遇、改革创新、攻坚克难,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力推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最美乡村”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