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   
 

——2013118日在婺源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费长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本届政府全面履职的第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8.10”特大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全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年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3.5亿元,增长10.9%,三产比例进一步优化为1537.847.2;财政总收入突破9亿元大关,达到90068万元,增长76.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7437万元,增长98.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5亿元,增长33.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亿元,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6951元,增长14%

一、突出加快发展主题,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江湾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正式揭牌。完成了《婺源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导游词修编。启动了旅游资源收储管理工作。岭民俗文化村、丛溪五星级农家乐项目基本建成茗坦温泉勘探取得实质性进展。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灵岩洞至瑶里锦绣画廊休闲健身自行车道等旅游公路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了旅行社、宾馆酒店、农家乐、出租车、旅游购物场所标准化建设。中国实景演出策划第一人——梅帅元领衔策划的大型实景演艺项目签约婺源。成功举办了2012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暨首届全国山歌大赛。与韩国知名旅行社——乐天旅行社签订了韩国游客输送协议,海外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拓展。全年接待游客839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分别增长36%28.6%48.5%。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县金融、商贸、流通等现代服务业日趋活跃。南昌银行进驻婺源,婺源农信社组建农商行工作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工程、农资流通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流通服务网络日益完善,被列为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

工业经济企稳向好。全面实施了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战略,编制了《婺源县工业发展战略规划(20122020)》、12平方公里拓园扩区规划和镇头、太白两个工业小区规划。投资3亿元的正博实业项目实现了当年入园、当年建设、当年投产;投资2.7亿元的聚芳永二期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标准化厂房二期、阳泽微藻、金龙管业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园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建成面积4.6平方公里,新增入园企业11家,总数达110家。建立了企业创先评优、园区现场办公会及抄告单办事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机制,园区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全县预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11.5%,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亿元,增长25%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6万亩,总产10.6万吨;油菜冬种播面9.3万亩,总产6732吨。茶园面积发展到17万亩,采制茶叶1.01万吨、加工贸易量3.8万吨、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18.3%29.1%,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13亿元。荷包红鱼、大鲵、清水河蟹、油茶等特色种养业加快发展。2家农业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新增省级龙头企业3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8家和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93家。

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年争取国家、省、市各类支持项目316个,到位无偿资金6.6亿元。旅游商品产业基地、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基地、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外环线项目被列为省级重点项目。大力开展了“项目建设大会战,推进项目大比拼”活动,年实施重点建设项目53个,顺利竣工11个,新开工26个,累计完成投资26.95亿元。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全年收储土地5000亩,拆迁房屋2.56万平方米,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53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引进国际旅游商品城、水墨上河文化产业园、中科院婺源云计算数据运营中心等重大项目落户,全年新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21.9亿元,增长15.9%,其中亿元以上项目实际进资13.08亿元,增长42.2%;实际利用外资3218万美元,增长7.7%;完成外贸出口总额9200万美元,增长18.6%。总部经济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引进企业191家,实现税收6648万元。

三、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持续深入。实施了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和部门预算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推行公务卡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管,优化财政资金绩效。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顺利实企业一套表统计改革全面完成了珍珠山垦殖场和县徽剧团体制改革,为徽剧传习所新增专用编制,公开招考了一批徽剧学员送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培养。

政金融高效运行。全县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9亿元和6亿元,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财政总收入由全省第85位上升至第62位,一年前进了23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4.2%15个乡镇实现收入翻番,超1000万元乡(镇、街道)达到10个。强化预算约束力度,严格控制各项支出,全年审减工程建设资金2867万元,查补税款1989万元。全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2.36亿元,增长12.7%;贷款余额38.86亿元,新增贷款51144万元,增长13.2%;金融存贷比为47.2%,比上年提高0.27个百分点

四、城乡建设全面提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建设亮点纷呈。完成了《源头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婺源县城区市政管线综合规划》等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景观提升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千年古城保护二期、文公大桥、建材大市场、源头农贸市场、行政新区路网等一大批项目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火车站片区、行政新区、旅游综合服务区、城市外环线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1.52平方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9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9.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提高到41.42%。江湾省级示范镇、清华和赋春市级示范镇建设进展顺利。汪口、理坑、延村、虹关、江湾被评定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开展了农民建房“一户一宅”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防控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行为,完善了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联审联验制度,城乡建设管理工作更为高效有序。

农村建设强力推进。投入资金2000万元,全面完成125个村点新农村建设任务,我县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市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全面完成150个村点的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扎实推进。完成农村公路路基改造168公里、路面硬化139公里,路面等级全面提升,良等路达到85%投入资金1.2亿元,实施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农村安全饮水、乡镇防洪工程等项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生态优势不断增强。继续实施“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和造林绿化工程,新增造林2.85万亩实施了景婺黄段通道绿化精品工程,打造精品通道20.5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6%。开展了林政资源专项整治活动,加强林木采伐运输监管,严厉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生态县品牌创建工作进展顺利。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全面推进农村面源污染“十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农村污染治理设施进一步完善,星江河水质进一步提升,农村环境进一步优化。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成果普惠于民

民生工程有力推进。投入资金10.8亿元,全面完成八大民生工程77件实事,占全县财政支出比重的70.9%,同比增长39.5%。新增城镇就业841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130人,安置困难人员再就业2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再创历史新高,达1.3亿元,扶持带动就业8488人次;参加失业保险1.9万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5.06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8.96万人,4480人享受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100万元,有效解决了1.89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5.4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达29.5万人;完成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320户,新建廉租房500套、公租房100套,林垦区危旧房改造1142套;为1147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救助与服务,确保困难群众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工作扎实推进,争取到省级科技立项7项、市级4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稳步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化解教育系统历史债务3368余万元,筹措资金2990万元,新建校舍1.64万平方米,维修校舍1.5万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婺源老年人活动中心。高考成绩继续稳居全市前列。成功举办了江西省第六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获文化部充分肯定,制作了《婺源》形象宣传片和音乐电视《梦里老家》,《人民画报》婺源特刊亮相十八大,央视国际《流行无限》栏目走进婺源,朱子艺苑成功申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11个、农家书屋68家。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基药”全报销制度全面推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基层基础不断夯实,利导政策逐步完善,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全覆盖。民政社会福利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启动“数字婺源”建设,成功纳入全省首批数字城市建设试点县范围深入开展“法治婺源”创建工作,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群众诉求渠道更加畅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大食品药品监管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安全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发展环境明显优化

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62件、政协提案63件,满意率达99.2%。深入开展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活动,作风集中整治工作荣获全市先进。加大政务督查督办力度,政风行风明显好转,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深入推进行政许可审批“两集中、两到位”、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工作。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健全网上办公系统,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不断提高。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认真开展工程领域、公务用车、“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依法依纪查办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此外,工商、质监、物价、邮政、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地方志、保密、档案、气象、水文、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应急管理、县长热线、妇女儿童、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县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我们遭遇了不少的灾害和困难,经受了不少的挑战和考验,但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振奋的跨越。

这一年,我们众志成城,成功抵御了“6.25”洪灾、“8.10”台风“海葵”袭击,全县人民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募集善款714万元,为夺取灾后重建工作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体现了婺源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

这一年,江湾景区仅用半年多时间,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区,在全国开创了当年启动、当年建设、当年创评、当年成功的先例,展现了婺源干部群众进位赶超的“江湾精神”!

这一年,全县农村面源污染“十项整治”活动全面推开,实施了“百日大会战”,加强文化生态保护的意识深入人心,农村环境面貌更加美好!

这一年,面对各种困难和复杂形势,我们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荣获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茶叶产业发展示范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政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法治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国家和省级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全省林业建设先进县、全省森林十创先进县、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全省社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耕耘的全县人民,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省市驻婺单位、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驻婺人武部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注、参与婺源建设的企业家和县内外朋友,向始终理解、信任、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欣慰,形势依然严峻。审视当前工作,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进位赶超的压力还很大;工业产业规模不大,支柱能力不强,产业链尚未形成;项目落地进展不平衡,一些项目没有达到序时进度要求;群众来信来访仍然较多,社会管理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少数干部作风不实,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将理性思考,深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逐一加以解决。

2013年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战略目标,抓住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婺源建设江西第一、全国十强旅游县和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县的机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项目带动、投资拉动、消费促动、创新驱动,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提质增效、生态农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努力提升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5%(现价),财政总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城镇化率提高2.5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城镇调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及节能减排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项目攻坚突破,在提升经济发展竞争力上有更大作为

科学谋划争取项目。研究把握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导向和市场投资需求,立足我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民生社会事业领域,论证、储备、包装一批投资额大、牵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进入省级、国家级项目笼子。

快速推进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建设项目140个,总投资304.5亿元,年内投资65.8亿元。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大会战、推进项目大比拼”活动,完善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倒计时推进、每月督查通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和考核考评五项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千方百计破解制约项目建设的土地、征迁、资金难题。加快推进县城“一环五区”、国际旅游商品城、中科院婺源云计算数据运营中心、统一矿泉水等重大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逐一排定投资计划和施工进度,确保签约落地、手续办理、开工建设等环节紧密衔接,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发展格局。

强项目监督管理。突出对项目规划设计、测绘、地勘、工程预算、施工签证、决算预审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确保每项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阳光工程、廉洁工程,都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群众的评判

二、突出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旅游转型升级,在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有更大作为

狠抓旅游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规划编制,编制旅游资源收储管理与开发规划。全力实施沱川旅游综合开发、茗坦温泉旅游度假、山水实景演艺、篁岭民俗文化村、锦绣画廊休闲健身自行车道、滑翔机旅游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等高端旅游产品。继续推进灵岩洞、鸳鸯湖、江岭等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景区品位和服务功能。加快段莘至浙源、清华至沱川两条旅游公路建设,确保油菜花开前通车全面完成灵岩洞至瑶里公路建设。抓紧国际旅游商品城、金水湾、平顶山五星级度假酒店、国际会议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与推广,推进景区、旅行社、宾馆酒店、农家乐、旅游购物评星评级,做好新编导游词应用,积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确保汪口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成功,启动篁岭创建4A级旅游区工作,争创大鄣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做好迎接高铁时代准备,继续在国内外高端媒体投放婺源形象广告,加强旅游淡季市场宣传营销,注重与各大城市旅行社对接合作,特别是做好高铁沿线重点城市的宣传推介工作,积极培育港澳台、韩国及东南亚为主的境外游客市场。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8亿元,通过几年时间努力,把婺源打造成“中国旅游第一县”。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省级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基地为平台,精心包装谋划写生创作、书画交易、影视基地、文化演艺、文化娱乐、文化会展、现代传媒等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积极推进水墨上河文化产业园、茶码古道文化园、篁岭民俗文化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扶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打造华龙木雕、朱子龙尾砚、甲路纸伞、天翔傩面具等一批植根于婺源本土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将婺源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理学文化、宗教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建设中,努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

积极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业。以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城东商贸市场、火车站片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推动商贸服务业升级。认真落实节能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建立完善物流业市场体系和市场管理机制,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市政公用事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旅游地产、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

三、突出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在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上有更大作为

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快县工业园区拓园扩区步伐,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园区污水管网、太子桥、株树降地块“三通一平”、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园区服务中心,完善园区物流、超市、金融、邮政、教育、医疗、娱乐等配套功能。按照“政府授权、封闭运行”原则,加强园区的项目审批、金融保险、劳动中介、品牌创建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联系、服务企业相关制度,实现对园区重点企业的全程跟踪服务。园区建成面积拓展到5.6平方公里,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上交税收1.5亿元。引进符合产业定位的工业项目落户镇头、太白工业小区,带动两个小区良性健康发展。

推动产业集聚。围绕旅游商品、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引进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工艺展示项目,着力打造旅游商品集散地。扩大鞋服纺织产业规模,形成制衣制鞋上下游产业集群,支持正博实业、半球家纺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扶持聚芳永茶业、星河酒业、好晟好油茶、统一矿泉水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绿色食品产业。支持洁华环保、婺华通信、百星奇科技、巨龙精工等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培育壮大机械电子产业。

提高工业效益。深入实施“主攻工业、决战园区”战略,积极落实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工作机制。创新园区财政、土地、投融资体制,加强园区企业投资、供地、纳税、用工等情况动态监管,建立完善园区腾笼换鸟机制,着力提升园区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财政贡献率。力争全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43亿元,增长35%;上交税收净增4000万元。

四、突出夯实三农基础,加快特色品牌培育,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有更大作为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推广良种良法,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确保总产稳定在11万吨。加强粮食储备和粮食调控,确保全县粮油市场稳定。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调动农民油菜生产积极性,做大做强“油菜花”经济。认真编制《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与保护规划(20112015)》,抓好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茶叶清洁化加工、茶叶质量安全保障和茶叶品牌打造四大工程。加快推进聚芳永二期项目、鄣公山万吨绿茶外贸加工区项目建设,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多元化产品,提升茶叶附加值,拓展发展空间。大力弘扬婺源茶文化,促进茶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加快茶产业从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变。确保全年有机茶园面积达到5.5万亩,生产名优茶1650吨,出口创汇3500万美元,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16亿元。积极扶持油茶、荷包红鱼、无公害蔬菜、清水河蟹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农产品绿色品牌。继续推进油葵、菊花等花种试验,培育以中药材、香榧林业开发、中蜂养殖、森林旅游等为重点的林下经济,推进“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合作社、企业、基地、市场与农户的对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检验防疫、农产品质量安全、气象防灾减灾等农业服务支撑体系。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县乡两级农产品质检网络建设,继续实施避灾移民搬迁,深入推进26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结对帮扶活动,带动更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扎实推进段莘水库除险加固、小农水重点县、城区防洪、农村自来水工程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小水电、中小河流治理、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新增、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万亩。全面推进农网改造升级工作,启动220KV婺源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工程、改造35KV江湾变电站工程建设,切实保障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继续巩固扩大“村村通”成果,加大农村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提高通信覆盖面。

五、突出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上有更大作为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加快各类规划的编制,组织编制《古城保护开发规划》、《工业园区(扩园)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完成各乡镇总规修编工作,抓好县城片区和重点集镇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城市设计等规划的编制。充分做好区域控规与城市总规的衔接、项目规划设计与区域控规的衔接,力求体现婺源文化生态大公园特色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支持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建设。加快县乡道升级改造,扩大自然村通公路覆盖面,年内实现农村公路路基改造100公里、路面硬化100公里,积极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努力营造良好的通行环境。加快推进江湾省级示范镇和清华、赋春两个市级重点镇建设,支持其它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实施和谐秀美乡村建设工程,突出村镇联动和村落连片建设,确保全面完成66个新农村村点和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任务。

推动中心城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外环线、火车站片区、行政新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商品加工展示区、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园区等“一环五区”建设,推动城市扩容升级。开工建设婺桃线星江大桥,加快行政中心、文化演艺中心、紫阳大道、城东安置区二期建设,抓紧城区地下综合管线、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文公庙、天佑公园、文公公园、七里亭公园建设,深入实施城区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提升工程,推进主要街道路面改造以及背街小巷、城中村改造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文化景观和历史街区,提升城市品位。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入开展“三级联动”防控违法用地违章建设工作,切实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建设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控制,加强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有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市容市貌整治力度,加强对城区垃圾处理、广告招贴、市场摊点、渣土运输的监管。优化城区交通环境,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合理布局停车场所。加强市民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打造文明、整洁、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

六、突出巩固生态优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在打造“中国最美乡村”上有更大作为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 、饶河源生态功能区保护、“花开百村”工程。大力推进“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提升高速公路沿线造林绿化水平,启动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的人工针叶林的林相改造工程,力争将紫阳、赋春、清华、思口打造为“森林乡镇”,清华花园、浮溪、秋口李坑、江湾湖村打造为“森林村庄”。

继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对全县名木古树进行全面复查、挂牌、建档,严格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运输管理,严厉打击林业违法犯罪行为。全面落实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耕地保护,抓好关键区域控制工作。深入推进农村面源污染“十项整治”工作,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农家乐污水、规模畜禽养殖的专项整治,重点加强清华、段莘水系沿河沿溪项目管控,严格项目落户审批,继续推广“塘生态”污水治理模式,力争年内实现全县主要公路沿线、河道两旁、景区景点可视范围内没有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现象,非法电炸毒鱼行为基本得到遏制,实现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全面加强古建古村落保护。进一步探索古建古村落保护新机制,整合相关管理部门职能,成立古建古村落保护管委会,完善保护管理办法。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古建及构件非法流转行为。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增强全民节能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充分发挥婺源生态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碳排放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国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试点县、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和饶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先导示范区。

七、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在提升县域经济活力上有更大作为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巩固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成果。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运行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投融资能力。继续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项目参与单位信誉评级机制。下决心解决影响发展的国有土地房屋征迁、土地非法流转、农民建房违反“一户一宅”政策等瓶颈问题。

力提升开放水平。坚持既“扩量”又“提质”,抓好旅游商品、机械电子、鞋服纺织、绿色食品、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招商,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产业骨干项目。建立更加科学的目标管理、信息收集、项目落地、考评激励四项机制,推进领导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着力营造浓厚的招商氛围。注重优化投资环境,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帮助落户企业解决各类难题,努力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磁场效应。力争全年引进利用县外资金26.3亿元;实施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8个,亿元以上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3862万美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11040万美元

八、突出保障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在提高群众幸福指数上有更大作为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力开展园区技能培训,推广企业自主培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人员素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巩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成果,扎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全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2012400套廉租房和420套公租房建设,确保主体及附属设施2013年底全部完工,推进乡镇公租房建设。继续完善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基药”全报销制度,规范用医用药行为。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抓好县福利中心建设工程,启动老年公寓建设项目,提高农村敬老院管理服务水平。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残疾人康复托养项目建设。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六十年代精简退职、城乡医疗救助等救助水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构建以高新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科学调整学校网点布局,启动教育园区建设,推进中心乡镇片区中学建设,启动建设一所县城初中、城东安置区小学。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力支持婺源茶校整体搬迁、茶校与江西农大合作办学。全面启动“名师名校名校长”评选工程,不断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建设全省教育强县。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深入开展非遗资源整理保护工作,加快婺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建设,申报婺源绿茶制作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抬阁、豆腐架、傩舞、灯彩等乡镇特色文化,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进一步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推进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抓紧城南一级综合医院运营,加快建设蚺城、紫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数字婺源”建设,加强公安、城管、民政、房管等部门协作,整合户籍、房产、就业等基础数据信息,打造网格式社区管理平台,为社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健全各级各类调解组织,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干部接访和包案处理疑难信访问题、积案化解等工作,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深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安全生产源头管理,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巩固“法治婺源”创建成果,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努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局。

加强和改进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发展的重任、竞争的态势、人民的期盼,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勤勉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努力打造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注重为民执政,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解决困难和问题。凡涉及发展与改革的重大决定,都充分顺应群众的意志;凡涉及社会大局的重要部署,都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

注重依法行政,进一步增强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主动接受人民群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加强政府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注重高效施政,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摒弃“行动在嘴上、决心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的不良风气。创新运行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运行使用,提升“一站式”服务水平,全力打造“全市领先、全省一流”的行政服务平台。严格执行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三项制度”,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文件,简化办事流程,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注重廉洁从政,进一步增强约束力。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重大工程项目审计监督,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专项整治,切实抓好资源出让、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管理和权力运行的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勤俭办事业,严禁铺张浪费,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各位代表!婺源已踏上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历史征程!任何困难都不能改变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任何挑战都无法阻挡我们推动跨越发展的前进步伐!面对进位赶超的历史使命,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全县人民的深切期盼,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