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年换届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   

政府 工 作 报 告

 

——201191日在婺源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代县长  费长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换届以来的工作回顾

 

县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发展目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等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开拓创新,奋发有为,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27.9亿元增长到47.7亿元,年均增长13%(可比价);三次产业结构由16.642.141.3优化为15.340.744。财政收入由1.85亿元增长到4.32亿元,年均增长23.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1.42亿元增长到2.84亿元,年均增长18.9%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成功组建旅游股份公司,新增 4A 级景区5个,总数达7个,成为全国拥有 4A 级景区最多的县份,被评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接待游客人数由283万人次上升到530万人次,门票收入由4836万元增加到1.33亿元,综合收入由4.7亿元攀升到23亿元。在旅游业的强势拉动下,全县商贸、物流、金融等服务业日益繁荣,三产增加值由11.5亿元提高到21亿元,年均增长16.2%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县工业园区建成面积由1.7平方公里拓展到3.69平方公里,被评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县域工业初步形成了以新能源材料、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1.85亿元增长到6.6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5.6亿元增长到23亿元,上交税收由2914万元增长到1.22亿元,实现翻两番。获省政府“三年翻番奖”和“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农业经济亮点纷呈。粮食总产连续稳定在11万吨左右。农业增加值由4.61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长11.7%。茶产业标准化、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系列产值达到8.5亿元,茶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一,被评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叶出口第一县、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油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10.3万亩,被评为全国高产油菜示范县,油菜花景观已成为婺源旅游的一大亮点

(二)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心城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强力推进了千年古城保护、星江湿地公园、城东安置区等项目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拓展到9.92平方公里。集镇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增强,江湾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清华、赋春被列为市级示范镇,全县城镇化率由28.03%提高到43.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实施了366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完成了3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和41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5.64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57万亩。全县95%的人口用上了清洁自来水,90%的行政村开通了互联网,97%的自然村开通了广播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基本实现全覆盖,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交通网络更加畅通。京福高铁全线开工,成功争取京福高铁和九景衢铁路途经婺源并按市级标准设站。农村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完成公路硬化816公里,170个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生态保护全面加强。实施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五河源头”水源保护、山塘水库禁用化肥养鱼、农村面源污染防控等工作,关闭高耗能企业200余家,探索形成了具有婺源特色的县、乡、村及景区垃圾处理模式,农村清洁工程走在全省前列。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4.3万亩,公益林面积增加到155.13万亩。成功创评国家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村7个,省级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各1个,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县、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

(三)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部门预算、国库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及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对外开放成果丰硕。累计引进内资57.7亿元,利用外资7146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1.2亿美元,先后被评为全省和全市利用外资先进县。

(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20元增长到12737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61元增长到5279元,年均增长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8亿元增长到40亿元,年均增长1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9.8亿元增长20.4亿元,年均增长20.1%全县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5.51亿元,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3万人,基金征缴突破亿元大关;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扩大,累计发放再就业小额贷款1.9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2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建成经济适用房483套、廉租住房652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9万元,帮助1135户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

(五)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科技事业成效显著。累计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5项;申请国家专利27项;省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教育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建了天佑中学、詹天佑小学、县幼儿园和共大新校区,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14. 5 万平方米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考成绩考生比、万人比连续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成功举办了建国以来我县第一届综合性运动会,承办了全省第四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我县选手获特奥会金牌3枚,省运会金牌2枚、铜牌1枚。文化实力大步提升。被列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成了婺源博物馆新馆,启动了文化演艺中心建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农家书屋5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县、乡、村全覆盖。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理坑、汪口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卫生计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县中医院、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疾控中心、地方病院,新建和改造标准化中心卫生院6所、村卫生室131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其他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法制工作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四年达99.5%,稳居全市第一,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称号。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累计办理县人大代表建议260件、政协提案254件,办复率达100%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被评为全省“双拥”模范县。此外,监察、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质监、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应急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地方志、保密、档案、气象、水文、人民防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换届以来婺源发展取得的成绩,我们倍感自豪。我们深知,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结果,得益于历届县委、县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婺源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综合实力不强;新型工业化基础较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旅游发展体制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生态与文化保护的压力较大;信访维稳和社会管理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行政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各位代表,尽管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挑战,但是我们对于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今后的五年,随着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及中部崛起规划的深入实施,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以及昌德、上德、景婺常浙江段等高速公路的建成和“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升,婺源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品牌优势必将更加凸显,我们已经处在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求突破,乘势而上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战略目标,在历届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一个中心、三大产业、一个大公园”的发展思路,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与时代精神相同步、与人民期盼相适应的新内涵,努力谋求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事业新跨越。

根据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的要求,今后五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达到1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4%18%,达到10亿元和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达到1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4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26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8‰以内;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在实现新跨越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发展作为婺源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不争论、不分心、不走神、不折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凝心聚力,埋头苦干,开拓奋进,全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构建实力婺源,全力推动产业发展新跨越

挥婺源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努力实现经济总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力争经济总量在全市的排名每年上升一位,到2015年进入全市第二方阵

一是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婺源旅游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努力实现游客满意、群众增收、客商盈利、政府受益的“四赢”目标。有序推进旅游资源开发。高起点修编《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优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布局,注重旅游开发与农业、林业、茶业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吸引和调动县内外实力资本投资旅游开发,打造以观光接待型为基础、以休闲度假型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型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开发管理,实行旅游资源政府一级垄断,凸显政府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功能。以创建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全面推动景区、城区的各项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建设,突出抓好旅游综合服务区、文化演艺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国际赛车场、锦绣画廊休闲健身自行车道、东北环线、高端候鸟式养老公寓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旅游行业规范管理。以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并推广景区、旅行社、宾馆、农家乐、导游等服务标准,逐步实现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促进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旅游品牌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 5A 级景区创建活动,继续借助央视、凤凰卫视、旅游卫视等高端媒体和举办主题活动,大力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让“中国最美乡村”品牌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转变工业发展理念。破除“工业就是污染”、“发展旅游就不能发展工业”的思想误区,树立建设工业强县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集中精力主攻低碳工业,以工业的上规模、上水平为实现县域经济新跨越提供强大支撑。优化工业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打造县生态工业园区和镇头、太白两个工业小区。创新县生态工业园菇ㄉ韫芾硖逯疲嵘扒⒄埂⒊薪印⒎衲芰Γ怪晌⒄沟吞脊ひ档募鄣亍⒊薪硬底频拇笃教ā⑹迪志每缭椒⒄沟脑龀ぜ幻魅氛蛲贰⑻坠ひ敌∏刀ㄎ唬炕弑U希晟婆涮咨枋慌盗η看蟆⑿б娼虾谩⒒繁4锉甑墓ひ迪钅浚迪帧耙辉傲角钡淖试垂蚕怼⒂攀苹ゲ埂⒒ゴ俜⒄埂�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立足婺源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努力创建全国绿茶加工基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能源材料生产示范基地、全省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培育新能源材料、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旅游商品加工等四大产业集群,不断推动我县工业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

三是加快实施农业产业化。唱响婺源绿茶品牌。切实做好茶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宣传营销”工作,逐步引导婺源绿茶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带动,提高茶园建设、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的标准化水平;继续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模式,引进大集团、大企业投资婺源茶产业,打造国内绿茶龙头企业,加快建设茶叶大市场,通过龙头带动和市场集聚,实现名优茶比重、产品附加值和出口创汇大提升;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整理编印婺源绿茶宣传推介手册,积极发展生态茶园观光、茶文化书院、休闲茶馆等茶文化体验游,探索茶叶与旅游文化相结合的路子,使婺源的“茶乡”美誉与“最美乡村”品牌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继续抓好高产油菜种植,做大“油菜花”经济。大力发展脂材药速丰林、高产笋竹、高产油茶、园林苗圃、无公害蔬菜、荷包红鱼、大鲵、清水河蟹等生态种养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扶持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绿色品牌。狠抓“菜篮子”工程,引进大型蔬菜生产经营企业,扶持商品蔬菜基地发展,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减少蔬菜流通环节,稳定蔬菜供应价格。

(二)构建活力婺源,全力实现改革开放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内聚活力、外拓空间,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一是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力度。继续深化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乡镇财税体制改革,激发乡镇财政增收潜力。理顺和创新国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国资效益。稳慎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是全力扩大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生命线,抓住沿海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腾笼换鸟”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和以商招商,努力在促进上下游产业链整体向我县转移方面取得突破。

三是立足优势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利用婺源的生态、文化和区位优势,结合高端旅游地产开发,规划建设一批高品位的产权式酒店或总部楼,构建独具婺源环境和文化魅力的总部基地。出台一系列配套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一批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大范围布局的企业来婺源设立总部或各式会所,充分发挥总部经济的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社会资本效应,通过五年时间将总部经济培育成我县一大特色支柱产业,探索出一条旅游城市创造性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带动养生、会展、书画创作以及教育体育、医疗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与城市服务业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是深入推动全民创业。发扬婺源徽商的优良传统,大力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创业主体的创业愿望,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三)构建魅力婺源,全力掀起城乡建设新高潮

按照“每一项建设都要体现婺源特色,每一个细节都要符合最美乡村品位”的要求,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整理,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建筑和谐、特色彰显的文化生态大公园。

一是大力推进“数字婺源”建设。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政务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为目标,充分整合现有的天网工程、电子政务审批、政府信息公开平台、旅游网站、宾馆酒店电子管理系统等各类网络,加快建设规范互联的数字化平台,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通过“数字婺源”建设,全面促进婺源城市建设、旅游服务、房地产、社区、社会治安等多领域的有序有效监管,节约社会管理成本,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逐步把婺源建设成为以数字化支持科学发展和绿色崛起的示范城市。

二是加快构建大交通体系。围绕建设赣浙皖三省边界交通枢纽的目标,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支持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建设,推动景婺常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实施县乡道升级改造和自然村公路通达工程;加快组建婺源旅游环保交通运输公司,推进旅游环保巴士进景区,进一步规范城市出租车、县城公交、乡村客运秩序,努力构建内活外畅的大交通格局。

三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做精做靓城区。把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相结合,全力推进“一环四区”建设,即加快建设城市外环线,推进火车站片区、行政新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商品加工展示区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增强中心城区在产业、人口、资源方面的集聚能力。探索城市精细化、长效化管理机制,丰富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创建省级生态城市和国家级园林县城,努力把县城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山水文化旅游城市。打造特色集镇。坚持特色立镇、产业兴镇,大力支持江湾省级示范镇和清华、赋春两个市级重点镇建设,鼓励其它乡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建设美丽乡村。优先选择一批产业特色明显、传统风格独特、生态环境优美、易于集聚人气的村庄,统筹规划建设,维护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景观村。继续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加强文化资源保护整理。以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充分挖掘婺源古建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突出抓好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整治,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充分激发我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魅力。

(四)构建生态婺源,全力打造人居环境新面貌

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人居环境,争创全国生态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饶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

一是强化生态保护。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教育,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健全生态保护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责任,探索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扎实推进以“山上绿化、山下花化”为特色的造林绿化“一大四小”、“花海婺源”、阔叶林禁伐、源头水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防火带建设等生态工程。切实加强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规范林木采伐行为,严厉打击无证采伐、无证运输、无证捕猎、破坏林地、森林火灾肇事等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争取饶河源头生态补偿机制项目,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在全县农村推行“塘生态”污水治理模式,在集贸市场、超市、农家乐、农村零售网点大力推行“限塑令”,规范垃圾清运处理,严禁直接向河道倾倒垃圾,彻底改变几十年来洪水过后垃圾满树的不良现象,再现婺源的青山绿水。

二是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把好项目准入关、审批关。认真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减排工作,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重点时期、重点流域和重点企业的排污监管,严格落实减排任务,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以深入实施“全省低碳经济试点县”为契机,广泛开展公共机构节能活动,积极推进以电代燃、生物质能利用等工程,加大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的争取力度,保护好绿色家园。

(五)构建和谐婺源,全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坚持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实施民生工程,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实施民生工程。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加快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改善困难居民住房条件。加强价格监管,完善价格补贴制度。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是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抓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以打造教育强县,树立书乡品牌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做强做优高中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发展学前教育。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乡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颐养福利中心,积极发展高端养老产业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村(居)委会、工青妇以及其他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社区自主管理。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不对群众生气,更不对群众赌气、斗气,主动贴近群众,主动为群众做好事、实事,努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倡导讲文明、树新风、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和转化不和谐因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构建诚信婺源,全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强化“服务就是生产力、诚信就是品牌、依法办事就是廉洁高效”的理念,从提高执行力入手,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坚持科学决策。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不断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坚持实事求是的指导原则,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坚持“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方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议事决策。集中广大群众的智慧,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群众最高兴的事情做起,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

二是严格依法办事。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自觉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办事流程,推行网上审批和联审联批制度,实行“跟单式”、“一站式”服务,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做到以制度管人管事,切实增强政府公信力。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及时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扩大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对政府的监督。

是狠抓工作落实。以开展“发展提升年”等活动为契机,坚持一切围着发展转,一切围着执行办,一切围着落实干,千方百计抢进度、赶时间、求质量、拼效率,在全面提速各项建设上迸发激情,在解决复杂矛盾问题上展现才智,在努力打造工作特色上展示作为,淋漓尽致地将工作热情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一片片具体的产业,以实际行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在一线指挥,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切实加强督促检查,抓住不落实的事,盯住不落实的人,督出压力、督出动力。大力提振精气神,立说立干,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件,干必成、成必优

四是坚持廉洁从政。时刻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把思想和精力全部集中到工作和事业上来。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从严治政,廉洁从政。

三、2011年下半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 “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班子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第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十分重大。客观来说,目前我们还有多项工作受方方面面因素影响,没有赶上序时进度。但是,我们始终认为,压力有多大,动力就有多大;困难有多少,办法就有多少。我们将咬紧年初目标不动摇,坚定信心、努力拼搏、扎实工作,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时间、赶进度、抓重点,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一是积极谋划储备一批项目。精心包装好一批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工业、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社会事业和文化生态保护类的项目,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下一步争取投资打基础。二是新开工建设一批项目。加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进程,扎实推进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行政中心、国际赛车场、混凝土搅拌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三是加快推进一批项目。抓好千年古城保护、自来水厂异地改扩建、标准化厂房二期等项目的竣工扫尾工作,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服务区、行政中心周边基础设施、城东安置区、聚芳永茶饮料原料加工二期等项目建设。

(二)着力抓好产业经济发展。旅游产业方面:一是修编“一个规划”。即高标准、高品位完成《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二是推进“两项创建”。根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实施并推广具有婺源特色的国家级乡村旅游标准,力争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年内通过验收;加快编制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争取尽快通过国家旅游局批复,并切实做好度假区内核心景区旅游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加快两条旅游公路建设。尽快启动清华至沱川旅游公路建设;加快实施段莘至浙源东北旅游公路,力争年内完成路基工程。工业方面:一是抓好“一园两区”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县工业园区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和污水处理项目。高品位规划、分阶段推进镇头、太白两个工业小区建设,由县财政优先安排启动资金,各部门尽快出台配套政策,力争年底拉开框架,两年形成规模。二是切实服务好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在支持1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的基础上,尽快促成统一矿泉水、丰润科技等意向企业落户并开工。茶产业方面:一是着手对城区和景区内茶叶店面进行规划改造,统一门面品牌标识。二是扎实推进国家农业部有机良种茶苗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开放型经济方面:积极开展好“一会战、三竞赛”活动,重点抓住外资项目和5000万以上项目,确保完成年终任务。

(三)着力抓好城乡建设。一是完善城镇规划布局。加快《源头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地下管线专项规划》以及示范镇控规等规划编制工作。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局部调整工作,确保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用地需求。二是实施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对中心城区人行道、路灯、环卫设施、沿街立面等进行统一改造,对城市高速公路出口、景观桥、重要街道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实现婺源旅游城市面貌大改观、品位大提升。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心实施好今年的105个新农村建设村点和296个农村清洁工程任务村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文化生态景观村。

(四)着力抓好财税增收。一是加强税收征管。开展好税源调查和综合治税工作,加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特别是房地产及宾馆、酒店、农家乐等服务行业的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二是大力培植税源。落实好对中小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扶优扶强,做大财政蛋糕。

(五)着力抓好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加快民生工程建设进度。精心组织实施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完善城镇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好地质灾害整体搬迁项目。二是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积极稳妥地推进第八届村(居)委会换届工作。切实开展好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打造“数字计生”平台,开展党员干部职工和富人违法生育专项清理活动,进一步夯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教学条件。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提升乡镇文化站、村(社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三是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全力抓好道路交通运输、煤矿、非煤矿山、消防安全、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和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坚决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四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细致地做好信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做好教育、解释和疏导工作,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任何困难都改变不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任何挑战都阻挡不了我们跨越发展的坚定步伐!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推进中国最美乡村建设事业新跨越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