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字体:   

 

政 府工 作 报 告

 

——2011212日在婺源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  贺瑞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并就《婺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作出说明,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效和2010年的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成功战胜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特大洪涝灾害,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时期生产总值由23.1亿元增长到47.7亿元,年均增长12.9%(可比价),实现五年翻番目标。财政总收入由1.6亿元增长到4.3亿元,年均增长21.9%,四年翻一番;其中一般预算收入由1.16亿元增长到2.84 亿元,年均增长19.6%。财政收入占GDP比重由6.9%提高到9%,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由81.4%提高到87.4%。新增财政收入过千万元乡镇6个,过亿元乡镇1个。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时期。三次产业比例由18.740.840.5优化为15.340.744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全县4A级景区由2个发展到7个,成为全国拥有4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五年来,接待游客由243.7万人次攀升到530万人次,门票收入由3753万元提高到1.33亿元,综合收入由3.39亿元提高到23亿元。在旅游业的带动下,全县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业日益繁荣,三产增加值由9.4亿元提高到21亿元,年均增长17.5%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材料、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旅游商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由1.59亿元增长到6.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由5亿元增长到23亿元,上交税收由3048.8万元增长到1.22亿元;三项主要指标实现三年翻番,获省政府“三年翻番奖”和“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工业对财政贡献率由19.6%提高到30.8%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业增加值由4.33亿元增长到7.3亿元,年均增长11%。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1万吨左右,茶叶、油菜、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6.5万亩、10.3万亩和5万亩,被评为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全国高产油菜示范县。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的时期。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6倍,年均递增30.6%。中央下达我县四个批次的新增投资项目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大交通网络格局基本成型。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合福铁路全线开工,九景衢铁路通过国家批复。累计投入6.67亿元,完成公路硬化81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388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676公里,实现所有乡镇通水泥(油)路,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以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老城保护与新区开发并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5.95平方公里拓展到9.92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43.2%,比“十五”期末提高12.8百分点;集镇建设步伐加快,江湾被列为省级示范镇,清华、赋春被列为市级示范镇,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2%,比“十五”期末提高18.7个百分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投入2.2亿元,先后实施了366个村点建设,全县95%的人口用上了清洁自来水,90%的行政村开通了互联网,97%的自然村开通了广播电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实现全覆盖,全面完成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累计投入6172万元,完成了3座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和41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改造中低产田7.14万亩,开发整理土地1.57万亩。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生态建设阔步发展,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的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实施了天然阔叶林十年禁伐、“五河源头”水源保护、山塘水库禁用化肥养鱼、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等工作,积极探索了具有婺源特色的县、乡、村及景区垃圾处理模式,农村清洁工程走在全省前列。生态工程建设深入推进。按照“山上绿化、山下花化”的目标,开展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花开百村”等生态工程和全民义务植树行动,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5万亩,公益林面积增加到155.13万亩。生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级生态县的申报、创建工作进程加快,成功创评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8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生态村,1个省级森林公园c1个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首批生态县。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先后关闭了迈尔泰木业、高宝电石等200余户高耗能企业,一批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入运营,“十一五”期末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两项指标均比2005年下降10%以上。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持续扩大的时期。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政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津补贴制度改革稳步实施。开放型经济成果丰硕。五年累计实现外贸出口126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981万美元,实际引进内资72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11.8倍、5.2倍和2.1倍。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142元增长到12737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362元增长到5279元,年均增长9.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6.7亿元增长到39.7亿元,年均增长1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8.3亿元增长20.4亿元,年均增长19.8%五年来,全县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45亿元,有效改善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就业和再就业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口2.2万人,新增“4050”人员就业995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向省外输出劳务24.2万人次,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发放1.37亿元,始终保持在全省前列。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3万人,基金征缴突破亿元大关,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成功争取到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参保人数达18.76万人,基金征缴1625万元,发放养老金2345万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人均补差标准大幅提高。济困助学深入开展,为16.3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2.7万名家庭贫困学生提供了资助。保障性住房建设扎实推进,建设经济适用房483套、廉租住房652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99万元,帮助1135户低收入家庭圆了住房梦。扶贫和移民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1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任务。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时期。科教兴县成效明显。五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4项、省级35项;申请专利71项。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建了天佑中学、詹天佑小学、县幼儿园和共大新校区,整体收购了民办实验小学,新建和改造中小学校舍14.5万平方米;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成绩考生比、万人比连续五年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县中医院、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疾控中心、地方病院,新建和改造标准化中心卫生院6所、村卫生室131个。文化实力得到提升。婺源博物馆新馆投入使用,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7个、农家书屋55个。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7,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理坑、汪口古村落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他各项事业持续发展。法制工作继续加强,“五·五”普法全面完成,被评为“全省法治先进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生产安全、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卫生安全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此外,监察、审计、统计、物价、工商、质监、金融保险、邮政通信、应急管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地方志、保密、档案、气象、水文、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十一五”时期,是婺源人民敬业拼搏,全县经济社会地位迅速提升的时期。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全国首批低碳国土实验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全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江西省园林县城、全省低碳经济试点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资源环境先进县、全省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省利用外资先进县、全省市场建设先进县、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全省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先进县等荣誉称号我们自豪地看到,一个实力增强、魅力显现、活力迸发,具有广泛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新婺源正在赣东北大地崛起!

过去的五年,是我县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作为“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2010年则是在不平凡的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围绕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旅游业、茶产业和低碳工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一是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提质提速取得实效。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高标准实施了一批旅游设施建设项目,婺源旅游综合服务区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国际大酒店对外开张营业,裕和颐园度假酒店基本完工,水印长滩休闲度假酒店、国际赛车场、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等一批旅游大项目有序推进,江岭、篁岭、五龙源、鸳鸯湖、洪村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景区品位大为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启动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出台了乡村农家乐规范经营标准,指导和组织星级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户评星评级,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倡导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标准化服务。完善了旅游接待应急机制,加强了旅游秩序整治,不断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促进了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旅游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继续在中央电视台投放婺源形象广告,在全国两会期间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赠发人民画报婺源特刊,先后在香港、北京、上海、南京、厦门等城市开展了旅游推介和展演活动,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农民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暨2010婺源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美丽乡村、梦里老家”婺源旅游品牌推广荣获江西省旅游创意奖,婺源旅游线路被列入中国世博官方旅游推荐精品线路。荣获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县、中国旅游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中国青年喜爱的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休闲小城、CCTV中国最美村镇年度品牌等称号。全年接待游客人次、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分别达到10%15%37.7%

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工业项目顺利推进。投资4.6亿元的茶浓缩汁及茶粉深加工项目,投资2亿元的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投资2亿元的单晶硅、有机硅项目,投资1亿元的新大泽藻类保健品项目和投资1000万美元的统一矿泉水等大项目顺利签约,投资16亿元、年产400万吨水泥项目列入了省“十二五”建材产业规划;中呈光电单晶硅及太阳能电池组件、创盛电子绿碳化硅微粉、胜利塑胶等一批重大项目在年内顺利建成投产;州际公司863项目进行了试产;完成了游山水泥公司淘汰落后产能和沃尔顿陶瓷、百源木业三个国家补助技改项目。“一园两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县工业园区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2亿元,投资1.09亿元的二期1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项目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园区建成面积拓展到3.69平方公里,被列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试点;新引进入园项目13,入园企业达8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增长50%。太白、镇头两个工业集中发展小区建设开始启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上交税金增幅分别达到28.4%40%27.9%;新增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2家,总数达8家,新增税收过千万元企业5 家,总数达9家。

三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业发展排难而进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灾后生产自救扎实推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27万亩,总产达10.9万吨。茶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实施了万亩标准化良种茶园改造、茶叶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等项目,启动了婺源绿茶出口加工区建设,全年加工贸易量达2.6万吨,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成为中国绿茶出口第一县,婺源绿茶荣获“江西绿茶特别金奖”。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总数达9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家,联系带动农户3.66万户,实现产值4.47亿元

四是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把扩大投资总量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切实加强了项目集中攻坚。全年争取到国家支持项目42个,到位无偿资金1.03亿元。包装储备各类项目200余个,其中纳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专项规划项目22个,列入“市双千工程”项目55个。积极破解用地、拆迁、融资三大难题,获批建设用地603亩,拆迁房屋10.5万平方米,新增政府性融资1.8亿元。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15个,完成投资18.5亿元,项目个数和投资额度同比提高38%80%,其中国家重点工程合福铁路建设全线动工,施工方投资总额已突破3亿元,境内征地拆迁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五是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向型经济形势喜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继续推行了招商引资风险保证金制度,营造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重大项目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新引进项目104个,实际进资14.4亿元,增长30.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进资4.36亿元,增长106.6%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实际进资10.14亿元,增长39.3%,两项指标增幅列全市前茅。新批外资项目6个,实际利用外资2397万美元,增长22%。新批外贸自营出口企业5家,实现外贸出口5560万美元,增长95.2%

六是城镇化建设日新月异,城乡面貌大为改观。累计投入22.2亿元,实施城镇化建设项目57。完成了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火车站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规的评审工作,千年古城保护区武营、宝婺两个广场建设顺利启动,行政新区路网和文化广场北侧整体开发项目平稳推进,自来水厂异地改扩建项目即将通水试运行,城东安置区、星江湿地公园、廉租住房等重点项目基本完工,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拆迁9.71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8.89万平方米、绿地面积8.83万平方米、房建面积41万平方米。在做大做优县城中心城区的同时,注重塑形象、创特色,全面完成了78个新农村村点建设,启动了江湾省级示范镇、清华和赋春两个市级示范镇及107个生态景观村建设。

七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科技工作扎实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深入开展,争取国家科技立项1项、省级4项,山江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顺利通过验收。教育体育工作再创佳绩。省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荣获优秀等次,受到省政府通报表扬。成功举办了全县建国以来的第一届运动会,承办了全省第四届县(市、区)田径运动会,组队参加全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夺得金牌二块、铜牌一块,被省体育局推荐申报“全国群众性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启动了文化演艺中心建设,完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实现全覆盖,获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县中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投入使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疾病防控、卫生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完善。慈善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县慈善会募集捐赠款216万元,其中联华国际集团一次性捐赠100万元,创我县企业慈善捐赠历史之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区域划分、入户登记、资料汇总等工作,顺利转入数据处理阶段。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扎实开展了“创业服务年”活动和党风廉政建设,参加省、市政风行风热线现场直播节目,听取民情民意,不断提高行政服务水平;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3件、政协提案75件,办复率达100%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勇敢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顽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及时协调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取得了发展道路上的新业绩。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和列席会议的各位政协委员、各界人士,并通过你们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和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婺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婺源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财政收支平衡压力较大;支撑经济发展的大项目不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土地、资金、用工、物流等瓶颈问题比较突出;民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社会管理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环境还不尽如人意,机关作风有待进一步改善等。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重要时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未来五年,我们更加大有可为。从大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将继续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合福铁路、九景衢铁路以及景婺常高速公路浙江段、上饶至德兴、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我县更好地发挥生态、资源、区位优势,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不断提升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创造了历史性机遇。从自身条件看,经过五年来的努力,我们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婺源县情的发展路子,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为“十二五”时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对新的形势,根据县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的目标,紧紧抓住旅游产业这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坚定不移地发展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以茶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低碳工业,积极稳妥地发展以徽文化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建设生态优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新婺源,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

——坚持跨越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是我县“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途径,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实现总量扩张,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坚持绿色发展。正确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坚持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努力把我县打造成“总部经济”、“会所经济”的重要基地,不断提升全县开放水平。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管理,推动城乡共同发展,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综合考虑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总量跨上新台阶。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到2015年达到100亿元。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8.4%18%,达到10亿元和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3%,达到100亿元,五年累计超过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达到45亿元。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优化为114148。游客接待人次年均增长25%,到2015年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5%,突破70亿元。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20亿元。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七大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行政管理、投资等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累计达到1.5亿美元以上;外贸自营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累计达到1.8亿美元。

居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26元。

社会建设得到新加强。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 11年以上。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达到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38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日益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市政府下达指标以内。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清洁工程实现全覆盖。星江河水质达到国家Ⅱ类以上。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3%以上。

三、2011年的主要任务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承前启后、加速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规划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5%,达到54.16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6.3%,达到5亿元,力争增长20%,达到5.1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2%,达到3.18亿元,力争增长15.8%,达到3.2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达到47.63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达到46.9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达到24.5亿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达到5965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8‰以内;城镇化率达到44.8%;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氨氮化合物、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严格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之内。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实施项目带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精心谋划项目。把策划包装项目作为上争外引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精心做好项目可研、环评、规划等前期工作,策划包装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重点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扶持政策,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等机遇,策划包装好五河源头区保护、低碳经济和特色产业、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围绕“十二五”规划,按照质量高、数量多、体量大的要求,包装和储备一批增强发展后劲的项目,项目库总量动态保持在150个以上。

全力争取项目。加强与上级对口部门的沟通衔接,及时掌握政策信息,主动搞好项目对接,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品牌和资源优势,争取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计划笼子,力争全年争取项目资金1亿元以上。建立健全项目争取激励机制,对争取项目资金有功的单位进行重奖。

快速推进项目。今年我县已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22个,涉及基础设施、工业、旅游、农林水、社会事业、商贸六大领域,年度投资达55.8亿元。要围绕项目建设目标任务,继续实行县领导负责制、部门跟踪服务制,抓好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各个环节的落实,切实解决好资金配套、征地拆迁等瓶颈制约,确保新建项目尽早开工、续建项目尽早竣工、竣工项目尽早发挥效益。

(二)突出抓好产业提升,优化经济运行质量

提质提效,发展旅游产业。加快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促进我县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养生会展型转变,努力实现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还再来”。一是规范旅游资源开发。高起点修编《婺源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布局,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坚持同质化景区不新批新建,差异化景区适度开发;已开发景区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和品位功能提升,新开发景区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建设。加强精品线路上景区资源整合,推动创评5A级景区。二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扎实推进国家级乡村旅游度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文化演艺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出汽车锦标赛、自行车健身、文化演艺、康体疗养、极限漂流、登山探险等体验式、娱乐式、康体健身型项目,打造差异化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三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完善并推广景区、旅行社、宾馆、农家乐、导游等服务标准,加强对涉旅行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大对旅游导服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旅游导服人员的服务水平,逐步实现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四是加强旅游市场营销。继续借助高端媒体和举办主题活动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加大在长珠闽、港澳台及合福铁路沿线城市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上海豫园商城的战略合作,积极做好旅游股份公司上市工作,深度开发上海及其周边城市客源市场,拓展旅游市场空间。力争全年实现接待游客609.5万人次,门票收入1.67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8.8亿元,分别增长15%26%25%

转型升级,发展低碳工业。坚持“项目带动、园区聚集”,错位发展工业主导产业,力争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20%,主营业务收入增长40%。一是狠抓优势产业。加快新能源材料、机械电子、绿色食品、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力争新能源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15亿元,机械电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6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5亿元,旅游商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过3亿元。二是狠抓工业项目。力争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全力争取投资1000万美元的统一矿泉水生产项目落户开工,切实加快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新签约项目和州际公司863电子芯片、聚芳永茶浓缩汁及茶粉深加工、好晟好公司山茶油、胜利塑胶超细重钙粉等续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其早日建成投产。三是狠抓平台建设。县工业园区启动三期标准化厂房、园区污水处理厂和占地1平方公里的旅游商品产业基地建设,建成面积拓展到4.2平方公里。太白工业小区争取年内形成200亩的规模,落户2-3家企业;镇头工业小区重点结合资源开发项目落户做好基础性工作。同时,继续利用好市经济开发区平台,在做大做强大自然木业和盾翔管业的基础上,新引进1-2个主营业务收入过5000万元的项目。

特色引领,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实施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打造绿色品牌。一是突出做强茶叶产业。继续加强标准化良种茶园建设,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和科技含量,进一步发挥婺源绿茶联合会的作用,加大推进茶产业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宣传营销的力度,提高婺源绿茶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现有茶叶企业的整合,积极扶持有实力的大企业进驻婺源组建婺源绿茶集团,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构建婺源绿茶大产业、大发展格局。力争全年新种改造标准化良种茶园1万亩,采制茶叶9000吨,精制加工贸易量突破3万吨,茶产业系列产值突破10亿元。二是突出抓好优势品牌农业。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生产。实施好国家大型优质油菜、无公害蔬菜、高产油茶、高产笋竹、园林苗圃等基地项目建设,培育或引进大型蔬菜生产经营企业,减少蔬菜流通环节,稳定蔬菜供应价格。以争创全国第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目标,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通过在核心景区和主产区推行土地集中流转和公司规模化经营,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努力培育一批新的婺源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年内培育省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绿色、无公害食品5个以上。

扬优展势,发展文化产业。以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为契机,编制《婺源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把我县建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争创国家社会文化工作先进县。一是继续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以推进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抓手,突出抓好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整治,弘扬朱熹、詹天佑等名人文化,包装整理婺源乡村民俗文化,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二是大力发展传统手工艺产业。紧密结合旅游品牌和资源优势,扶持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在人才培养、职称评定、产品推介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推动砚台、“三雕”、纸伞、傩面等传统手工艺品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以文化特质促进手工艺品销售,以手工艺品销售弘扬我县传统文化。三是积极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文化演艺中心、朱子龙尾砚文化园、篁岭民俗文化村、“三雕”艺术馆等项目建设。挖掘传统文化内涵,提炼出充分体现婺源文化特质的文化符号,创作出既能展示婺源鲜明文化特色、又具有广泛市场号召力的文化娱乐作品。鼓励民间举办各类文化沙龙,成立各类文化协会,积极引进文艺创作、策划、营销人员和文化产业投资资本,大力发展文化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动漫影视制作等产业,使婺源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乐土,文艺交流研讨的平台,文艺作品投资交易的集市。力争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三)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推动县城中心城区扩容升级。高标准编制源头区控制性详规和城区地下管网规划,大力推进县城“一环六区”道路体系建设,即开工建设县城外环线,加快火车站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源头行政新区、工业园区、教育园区、千年古城区等六个区域内路网的联通,进一步扩大城市框架,加快城市建设扩容升级。注重推动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启动行政中心搬迁项目,切实抓好行政新区紫阳大道、文体路、茶场路等“六条道路”和文公大桥建设,建成老城区武营、宝婺“两个广场”和灵顺、文公“两座古庙”,完成东门、西门“两座大桥”及星江东路、环城西路路面和立面改造。注重完善城区功能配套,加快实施以“十个中心”、看守所整体迁建、妇幼保健院扩建、婺源茶校整体搬迁等为重点的22个公共建筑项目,以天佑森林公园、城市管道天然气、排水管网建设等为重点的34个市政设施项目,以建材大市场、农产品市场等为重点的4个商贸项目。

统筹村镇建设发展。全面落实优惠政策,用足用活土地指标,积极破解资金难题,扎实推进江湾和清华、赋春示范镇建设,力争进入全省、全市先进行列,并以点带面努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集镇和107个生态景观村,逐步引导农民转移到小城镇居住,转移到二、三产就业, 加快城镇化进程。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安排70个左右新农村建设村点,统筹抓好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中低产田改造、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打造农村宜居环境。

创新城市经营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功能,筹措更多资金投入火车站片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力争完成项目融资2亿元。稳步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快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力争全年新增建设用地1000亩;进一步做大土地储备总量,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加快与群众生活紧密联系的“门前路、门前灯、门前下水道”等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推广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推动城乡管理向“精细化标准”迈进,力争国家级园林城市创建取得新进展。

提升内外通达水平。进一步完善协调服务机制,全力支持配合合福、九景衢铁路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启动乡道连通、通自然村公路、危桥改造等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溪婺线、景白线集镇改线、旅游公路及农村客运站(亭)建设,规范城市出租车、县城公交车和乡村客车营运秩序,打造对外大对接、对内小循环的交通体系。

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继续实施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花开百村”、阔叶林禁伐、饶河源头水源保护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推广“脂、材、药”多用速丰林生产模式,推动林业生产方式创新,提升林业生产效益。切实加强林政管理和森林防火工作,严厉打击无证采伐、无证运输、无证捕猎、破坏林地、森林火灾肇事等违法犯罪行为。探索生态保护新机制,提高生态公益林、湿地补偿标准,推行流域综合管理。争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县品牌。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化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和事业单位改革,力争年内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

提升开放水平。依托环境优势和旅游目的地效应,加大政策优惠力度,积极谋划引进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在婺源设立总部或各式会所,使婺源成为其研发基地和交易平台,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发展总部经济和会所经济。大力推行产业招商、以企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以工业项目为重点,内资主攻长珠闽,外资主攻台港澳,民资主攻返乡创业人员,努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同时,继续完善考核奖惩机制,狠抓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力争全年新签订并实施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际进资15亿元;实施省外亿元以上项目2个,实际进资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650万美元;完成外贸自营出口2500万美元。

打造活力财政。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激发税收增长潜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加强综合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应收尽收。明确划分县、乡两级事权、财权,不断壮大县乡财力。细化部门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管,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大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力度,调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并确保100%按时足额发放。继续巩固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成果。继续推进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征缴扩面。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重点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帮扶,年内发放创业和再就业小额贷款4500万元,实现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00人,“4050”人员就业人数240人,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4400人。

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全面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由180元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由75元提高到85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补助标准由1920元提高到2400元,分散供养补助标准由1320元提高到1560元。启动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项目建设,新建村(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站20个;为残疾人购买公益性岗位20个、职业培训100人、改造危房25户、居家托养77人;为1300名参加新农保的重度残疾人代缴保费。

提高教育、卫生和公共文化福利水平。完善“奖、贷、补、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济困助学体系;启动总投资2亿元的“教育园区”建设工程,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和改造校舍2.5万平方米,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步伐。支持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及群众体育健身场所建设,免费为农民群众送演出、送电影,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廉租住房500套、2.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100套、6000平方米,限价房200套、2.6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安置房150套、1.95万平方米;重建和维修加固国有林场危旧房522户;启动基层教育、卫生工作人员周转房建设。做好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调查和住户租赁补贴工作;为农村困难群众新建、维修住房提供补助

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新修通自然村公路100公里,硬化农村公路200公里;改造危桥5座;新建乡镇客运站1座,候车亭20座。新建城区排水管网16公里,铺设已建成小区周边人行道1.25万平方米。加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完成大鄣山乡西山村山体滑坡危及的74302人整体搬迁实施好小农水建设项目,为1.5万农村人口解决安全饮水,新增农田灌溉面积5800亩。完成120个村点的农村清洁工程任务。建设农村无害化户厕1900座。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700个。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26个。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加大普法教育宣传力度,做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加大法律援助力度。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健全信访工作和群众工作机制,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个人诉求,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努力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重视社区工作,改善社区办公条件,完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卫生安全和以交通安全为重点的生产安全工作,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重大疾病的预防、监控和处理,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行政效能

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认真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加强与县政协的工作沟通和协商。不断完善民主决策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

转变职能,高效理政。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开展“发展提升年”活动为契机,规范行政审批程序,加强决策执行力度,强化行政监督和绩效考核,做到工作程序简化,工作部署简明,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切实提高政府运转效率。

改进作风,清廉从政。大兴调查研究和求真务实之风,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需于民。坚持勤俭节约、艰苦创业,严禁铺张浪费,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加大对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点环节的监察审计,在工程招标、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公共资源交易等敏感环节上,坚持依法运行、阳光操作,严厉查处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等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在源头上防止腐败。

位代表!婺源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积蓄了更多的发展后劲。让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振奋精神,锐意进取,认真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宏伟目标开好头、起好步,为加快建设“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文化生态大公园”而努力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