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主要负责人解读《婺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字体:   

一、出台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开局期;是婺源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壮大县域经济、提高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期。科学编制有效实施“十四五”规划,巩固全面建小康社会成果,推动婺源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努力开创全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目标是: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成为全国标杆,生态文明创新和“两山”实践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文化强县建设成效凸显,高质量经济体系和现代化治理体系基本确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确保我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为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来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转变、五个提升”。

1.“一个突破”,即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

——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紧扣发展第一要务,持续做大经济总量,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全市第一方阵,GDP增速略高于全省、全市水平,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旅游综合收入、茶产业综合总产值等指标。

2.“两个转变”,即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实现新转变

——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协调,推进服务业提质增效,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旅游品牌打造上实现再突破;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占比大幅提升;培育现代农业新动能,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现代产业体系和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健全,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高质量融合发展。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产比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旅游消费水平、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指标。

——发展动力实现新转变加快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逐步转变,创新驱动发展上升为全县发展的主要战略,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体制机制和发展动力加快形成,新动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营商便利度等指标

3.“五个提升”,即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强县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治理水平取得新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纵深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取得实质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机制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大幅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为生态文明建设创新提供婺源方案”。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单位GDP能源消耗降幅、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省考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文化强县建设取得新提升。将文化强县建设作为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文化传承与弘扬,促进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与文化创新能力,推进文化与多领域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体系。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立每万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数、每万人口拥有文化行业从业人员人数、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等指标。

——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提升。全县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明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城市形象与中国最美乡村协调,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明显进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等指标

——人民生活水平取得新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且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例明显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居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加快迈进建成更加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调查失业率、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标

——社会治理水平取得提升。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法治婺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法治文化进一步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统筹协调、乡(镇、街道)组织实施、村(社区)落细落小的域社会治理链条基本形成。“四最”营商环境和“五型”政府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婺源特色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促进徽文化有机融入各领域,使得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在具体指标设置上,拟设置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涉外律师数、公众对执法司法满意度、公众安全感满意度等指标

    三、主要任务

)围绕建设国际乡村度假旅居目的地,重点优化旅游布局、提升旅游品质、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推动旅游提质升级,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新版本

1、优化旅游布局。打造全县“东强、西精、南拓、北进、中优”旅游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开发完善以高品质旅游区为红花,美丽乡村为绿叶,公路、绿道、古道为金枝串连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古村情怀组团、江湾组团、高山花海度假区组团、乡学度假体验区组团、卧龙山水度假区组团、田园养生运动区组团等六大组团,实现全域旅游集群发展。强化赣东北旅游合作,加大长三角、浙皖闽赣、粤港澳大湾区的省外旅游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提升国际旅游影响力。

2、提升旅游品质。提升城区、景区、村镇等景观风貌,以点串线,以线成面,构建婺源“处处是景”的全域旅游新风貌。从“吃、住、行、游、购、娱、厕、导”等旅游要素进行完善,重点完善旅游基础服务功能。深入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体育、康养、教育研学、商务会展、节庆、农业、工业等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旅游+”。从旅游安全制度建设、应急救援体系、旅游保险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促进旅游市场健康发展。构建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化体系,完善线上线下畅通联动的旅游投诉机制,健全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及事后评价制度,营造舒心旅游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旅游发展的领导、管理体制,优化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运营机制,健全市场监管机制,依托婺源“旅游110”,创新文化旅游“五个一”综合执法机制,加强对旅游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大力推进旅游市场监管机制创新。统筹管理全域旅游资源,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推动旅游企业上市,激活旅游市场经营主体。

(二)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红利,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弥补我县创新不足的短板,加快高水平创新步伐,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新动能

1、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主动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和引才活动,充分发挥婺源“乡贤”资源,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通过院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办学,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加快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开展数字经济知识普及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产业人才队伍壮大。为人才提供更加细致、贴心的服务,致力于解决人才当务之急,从总体上优化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给予人才更多的自由度。

2、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梯度培育,积极开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孵化服务,力争每年增加10家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完善现有园区、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现有平台,鼓励企业打造更多科创平台,推进与省内外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完善众创空间等建设布局,鼓励企业及社会机构创办科技孵化园、大学生创业园、微型企业孵化园、双创基地等,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开展企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超过2.5%,全面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和服务创新,营造高效优质的创新环境。

(三)围绕全域旅游,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同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现代服务业、数字经济、体育事业,加速产业提质升级,拓宽三产深度融合新维度

1、全力打造生态工业。主攻智能制造首位产业、提升壮大文旅商品和鞋服家纺两大主导产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重点支持围绕龙头企业在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等方面需求进行配套,降低龙头企业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构建“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配套行业”的发展格局。将太白、镇头工业基地纳入园区统一管理,全面清理园区僵尸企业和闲置土地,大力实施“腾笼换鸟”行动,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全面对标对表省级工业园标准,坚决摒弃数量规模型发展老路,强化“亩产论英雄”,不断提升园区土地产出率,推动园区发展真正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2、全面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以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养老服务、食宿经济为拓展方向的“一核六主”的现代服务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重点加强以园区、专业市场、特色街区等形式的服务业集群建设。

3、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建设。取江西省、上饶市及省外发达地区数字经济产业外延和服务配套,争取国内外大型数字经济企业来婺源做试点和示范,全力培养数字化产业。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以“数字赋能”进一步推进各产业转型升级。

4、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充分利用我县山地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的特征,培育发展适宜的山地户外运动、自行车运动和马拉松运动等产业,大力承接国内外各层次、各类型体育赛事,发展运动项目产业。大力实施“体育+”战略,推进体育与旅游、工业、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全国体育运动基地,建设“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目的地”。

(四)围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国家级样板区,从生态文明体制创新、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弘扬生态文化等方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1、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完善空间管控制度。实施“三线一单”管控,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资源确权登记,持续开展“环保360”执法行动,优化考核办法,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加强土地、水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引导、鼓励开展自然资源交易。探索乡镇间、区域间生态补偿,完善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2、提升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开展生态红线考核,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四化造林”、森林质量改造提升工程,加强河道及岸线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及濒危物种保护,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完善山水林田湖草系统。

3、构建绿色经济发展体系。完善工业企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大非煤矿山、砖瓦窑厂等企业整治,鼓励企业绿色转型和技术开发,推行合同能源使用制度,加快绿色经济转型速度。加强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资源再生利用,推进农业资源再生利用,加强全域废品回收设施布局,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数字赋能,成立两山银行,加强资源利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4、厚植绿色发展文化基因。将生态文明纳入干部培训,进校园、社区、家庭,与相应节日融合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意识。推进垃圾分类、绿色建筑、公交出行、限塑行动、无废城市、绿色采购等,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五)围绕建设全国文化强县建设实验区,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局面

1、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加大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开展道德模范等评选,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深入实施朱子文化“六进”工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弘扬微家训、树立好家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推进公民文明素养提升。

2、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深入挖掘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烈士等红色资源,统筹保护利用,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以数字化改变红色传承方式,大力传承红色基因。推进国家级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各类文化遗迹保护,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提炼婺源文化,加强婺源文化产品,与外界的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基本建设县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可达的标准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强相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艺创新,振兴婺源徽剧、新型融媒体,加强文艺队伍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4、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数字文化产品,推进文旅融合,打造多元文化产品。培育文化企业,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六)围绕做精做强县城去、做优做美集镇,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强化新型城镇化,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支撑

1、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严格执行规划,做到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逐步形成一横一纵“十”字型发展轴带为主线,以多层次的中心城镇和集群化的产业聚集区为节点,形成不同类型、规模的城镇和产业区向“点轴”集聚,四大片区“以点带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通过实施不均衡发展策略,优化城镇体系,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城区-县域副中心-中心城镇—一般乡镇”四级城镇中心体系,同时推进美丽集镇建设。

2、提升城市功能与品质。构建“一脉镶城、双轴拱城、三楔嵌城、六区融城”的中心城区城市空间结构。实施新一轮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行动,大力推进千年古城区保护性开发,加快推进高铁发展区和城北区建设,将以徽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中,塑造“千年古县”的徽韵特色。实施县城交通微循环工程,打通城市断头路,大力推进给排水、供电、公共停车场等重要公用设施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生活配套,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积极探索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突出问题的治理,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专业化、精细化,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七)围绕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做强农业、做美农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助推乡村振兴实现新提升

1、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茶叶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加大衍生产品开发提升附加值,大力发展“一叶两花”。推进有机稻、山茶油、中药材、雪梨等特色种植,荷包红鲤鱼、蜂蜜等特色养殖发展,推进农旅融合产品,推进100个文化生态特色村建设,做优做强多种特色农业。健全“一区多园”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全域有机农业,高效农业,强化农村电商,推进农业科技水平提升,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鼓励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服务农业的服务业,加强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要大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分类推动村庄建设改造,不搞“一刀切”,依托规划,整治乡村建设用地,盘活更多可建设用地。按照“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在农村流通体系、供水、电网、互联网以及便民服务上实现升级,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县级精品点,加强污染治理,建设“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巩固厕所革命成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3、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等汇聚的良性循环。推进城乡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社会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一体化。支持下乡创业,推进农民入股企业和农业合作社,推进集团化运营,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八)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推进信息、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布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新体系

1、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网络建设,光纤升级,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引导重点行业、大型企业数据中心建设,优化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设施,推进各行业生产基础设施数字化,推进工业内外网改造,深化建设融合基础设施。

2、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打通更加便捷的内外交通通道,全面提升婺源县交通通达性,构建多层次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我县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3、构建现代能源保障网。对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落实能源项目建设用地,推进智慧电网改造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加快充电网络和储能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光伏、农林生物质发电、秸秆资源化利用。提高天然气保障能力,形成覆盖全县的供应网络,统筹供气设施。

4、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按照兼顾防洪与抗旱、生产与生活、当前与长远的要求,加快构建调控有力、配置合理的现代化水利保障体系,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九)围绕全面提高开放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国际重大战略合作,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支撑体系,提高双向开放质量,构筑高水平开放新格局

1、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以茶叶为核心的优势农业对外贸易,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欧亚大陆、东部非洲等为重点区域,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一带一路”重要旅游节点,扩大日本、韩国、东南亚、北美、欧洲等旅游市场份额,提升旅游业在国际知名度,高质量参与国际合作。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全面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中游城市群、海西经济区和浙赣边际合作衢饶示范区,以旅游品牌,加快区域政策互融、人才互动、产业互补和基础设施互通,形成沿海发达地区的旅居休闲目的地、重要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以及产业转移和配套承接地。采取园区共建、园区托管、异地孵化、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加大产业承接力度,构建产业承接平台,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

2、参与省内陆开发经济试验区建设。积极进入优质企业、技术及人才,加快高水平“引进来”。鼓励企业或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国内外展销会,培育以茶产业为主的外贸企业,探索海外平台搭建,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推动高质量“走出去”。

3、构建高能级对外开放支撑体系。促进企业共建跨区域合作产业园、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和“飞地”型园区,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国乡村旅游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平台。提高投资便利水平,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放宽市场准入等,创新推进对外开放新制度。

(十)围绕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持续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1、打造“四最”营商环境。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合并审查、集约审批、一站办结”的审批模式,开展服务环境“好差评”,将“好差评”结果纳入全县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体系,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折不扣执行国家、省、市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深入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整治,指导企业用好用足各项扶持政策,积极为企业争资争项,深入开展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方式,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开展“五型”政府建设。

2、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工业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乡镇政府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城投公司、旅游集团等实体化转型,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推进国有企业混改。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建立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3、建立现代化市场体系。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将专利执法纳入市场监管执法,强化产权保护监管。同时,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十一)围绕婺源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完善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社会保障、特殊人群保障等领域建设,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新成果

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统筹优化城乡基础教育学校布局,逐步消除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现象;加大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鄣公山共大、婺源茶职院为依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学校,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探索“多点施教”,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

2、推进健康婺源建设。推进“三医联动”改革,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开办诊所,深化医师执业注册制度改革,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推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深化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疾控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合理配置各级医疗机构大型医用设备和床位规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坚持中西医并重,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做强县级医院、做实乡镇卫生院、做活村(居)卫生室,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推进智慧医疗建设,重视学校医疗卫生建设,积极推动婺源县人民医院葛均波院士工作站建设。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普及,加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全面构建“15分钟健身圈”,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

3、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合理区间,推进保险保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健全婴幼儿发展政策。推进各类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培育养老服务人才,统筹推进养老事业发展。

4、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针对大中专毕业生落实并完善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岗前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实施农民全员培训计划,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以“4050”人员、残疾人员、低保人员、长期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成员等群体为重点,落实就业援助政策,加大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5、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极稳妥推进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健全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各项救助制度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开展社会救助、帮扶,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推广实施“尊崇工作法”,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

6、保障特殊人群基本权益。持续改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保障妇女权利,提高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水平。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完善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关爱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长,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

(十二)围绕打造全国平安建设样本区,深入推进平安婺源建设,依法治县,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模式

1、构建高水平平安婺源。加大天网、地网工程建设力度,达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要求,巩固提升“雪亮工程”。依托数字城管,加快构建立体化、智能化治安防控体系和城市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交通运输安全整治,强化施工单位等安全意识,全面开展危险废物排查,深入排查各类隐患,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打造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加强推进食品检测能力建设,全力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完善监测预警、多部门协调决策、全社会广泛参与体制机制,不断提升防灾减灾综合保障能力。提升防灾减灾服务保障能力。

2、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将法治建设作为考核目标,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入推进依法执政。深化“双随机一公开”,全面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实现“双随机”检查事项全覆盖,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着力提升公正司法。完善公共信用平台,强化劳动保障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失信专项治理,开展“精准法律援助质效年”活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

3、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按照“多网合一”的要求,建立全县统一的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构建城市智慧化综合管理体系,推进全县城市综合管理统一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动重心下移,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

4、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建立社会矛盾问题信息库,持续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全力排查化解涉稳矛盾。深入开展“百日追逃”专项行动,深化“打财断血”“打伞破网”工作。持续推进“一案一整改”工作,构建扫黑除恶长效机制。继续保持严厉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高压态势,强化金融监管队伍建设,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深化网安警务室建设,大力加强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宣传普及,加强网络安全建设。


相关文件:http://www.jxwy.gov.cn/jxwy/ghjh/202107/ba0b3e3bbb944795a57fee82f62c53f7.shtm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