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关于婺源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
【字体:   

——2021年3月25日在婺源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上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吴春发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全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决胜之年。一年来,全县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2020年全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2.64 %县中心城区PM2.5浓度均值16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100%,河流断面达标率100%,饮用水源达标率100%,顺利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重点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顶层设计,完善生态制度。坚持规划引领,推动生态制度落地落实,完善具有婺源特色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以编制规划为引领。坚持全县“一盘棋”、全域“一张图”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三调统一时点更新成果已通过省级复核,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的划定工作。二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出台了《婺源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任务分工方案》《婺源县2020年低碳发展工作方案》《婺源县2020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推进方案》《婺源县2020年“厕所革命”建设工作推进方案》《婺源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生态红线评估调整推进工作方案》等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文件并开始实施。三是以落地落实为目标。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垃圾分类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已推进落实;全县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线区域面积1622.4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4.67%,25.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经划定;绿苑小区、鸿城第一园、县政府大院等27个垃圾分类试点继续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已纳入婺源县2020年科级领导班子(乡、镇、街道)绩效考核;“生态入股”、“湿地银行”、非公有林赎买、垃圾分类收费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正在积极探索稳步推进。

(二)坚持综合整治,巩固生态屏障。聚焦环境治理与保护体系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抓好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深入推进工业污染防治综合治理行动”、“ 水污染治理能力提升行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行动”等29项专项行动,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与推动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有机结合,梳理了全县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10个突出问题并制定整改方案目前9个问题已完成整改并销号,剩余1个项目已完成整改,正在启动销号工作二是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开展城市扬尘治理行动,积极宣传禁燃禁放、秸秆禁烧,完成32个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行动,已完成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及9个集镇生活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终端项目建设建成并运行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及婺源大源和婺源玉坦两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已在12月底实现点火烘炉,预计在2021年3月底正式运营并网发电;全年转运处理生活垃圾9.745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有序推进2020年新增48个村点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三是抓好全流域保护修复。施国土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造林1.6万亩、森林“四化”0.5万亩。组织实施公益林补偿面积154.9072万亩。推进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完善湿地公园“智慧湿地”平台及监测监控体系建设,启动蓝冠噪鹛栖息地的恢复与重建。推进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工作,签订了新一轮共产主义水库水环境横向补偿协议(2019-2023),与德兴市签订饶河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开展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废弃矿山复垦项目6个,修复面积22.9320公顷。 

(三)坚持绿色发展,壮大生态经济。加快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着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夯实绿色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特色产业。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0.9307万亩,粮食产量稳定在2.23亿斤左右。以有机茶为龙头的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全县茶园面积20.1万亩,有机茶园面积7.65万亩,其中通过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4.65万亩。采制茶叶1.89万吨,增长2.2%;加工贸易量7.8万吨,增长4%。茶产业实现综合产值41.95亿元,增长4.6%。“婺源绿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荷包红鲤鱼养殖6230亩,产量2338吨;建设冷水鱼塘4000多口,产量1200吨;种植油菜12万亩、皇菊2100多亩;发展森林药材(含香精香料)基地4591.1亩。二是巩固绿色低碳工业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已获省级批复,总体规划面积由96.08公顷扩大至339.48公顷。新签约入园项目27个,目前全县规上企业66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2020年全县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增长11.7%,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三是深入推进全域旅游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老旧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工程,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天佑铁路火车风情小镇、微马基地、华泰小镇等项目加快推进,旅游与农业、民宿、体育、研学、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下,全县仍然接待游客1073.7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30.1亿元。

(四)坚持试点示范,推广典型经验。加强重点示范平台建设,总结典型经验,高质量打造生态名片。一是推进示范创建。2020年,婺源县荣获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固定调研点”、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县、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县、中国茶叶百强县等国字招牌,正在积极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县城等创建工作。二是探索示范模式。全域旅游“婺源模式”已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生态入股”、“湿地银行”创新模式已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典型经验。三是宣传示范成效。已分别在人民日报、江西日报、上饶日报、江西生态文明杂志上刊发《神奇婺源》《“生态入股” 共享红利》《婺源“点绿成金”启示录》《婺源:最美乡村的“生态经”》文章;正在编辑《婺源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暂定名)》和《婺源县生态文明通俗读本》两本书籍,预计在今年一季度出版。

(五)坚持共治共享,弘扬生态文化。坚持生态文明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不断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合力。一是强化生态文化氛围。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环境日、土地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二是开展绿色生活创建。在家庭、学校、社区、出行、商场、建筑等领域开展系列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利用车站、公交车、巡游出租车LED显示屏播放宣传标语引导群众爱树护树、文明扫墓、节约环保、绿色出行。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清洁家庭”创建活动,190个村(社区)积极参与,参与评选户数达65186户。三是突出生态惠民成效结合《婺源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管理办法》,逐步建立生态护林员管护制度,继续落实全县404名生态护林员管护,发放生态护林员工资396.66万元,较好地带动了贫困人口脱贫。婺源县博物馆、婺源县植物园、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馆、蓝冠噪鹛馆持续免费向公众开放,社会共享生态红利。

一年来,全县生态文明建设虽取得可喜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层次整体偏低,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展与保护矛盾依然突出。二是生态资源资产化机制还不健全。“两山”转化的“现有家底”尚未厘清。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工作尚未开展,生态产品转化工作进展缓慢。三是生态补偿尚未实现制度化。乐平市与婺源县共产主义水库横向补偿协议于2018年已经到期,新一轮协议到2020年9月才签订,未能建立长效机制。四是城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困难。城乡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还很薄弱,分类垃圾收回网络不畅、分类处置设施尚未建立、有毒物质处理困难,村庄厨余垃圾处理化粪池技术含量不高。环境治理保护设施历史欠帐较多,资金难以落实。五是制度改革和保障力度还不够。现有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考核体系、评价方法等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不畅,任务调动困难,任务推动较为缓慢。

二、2021年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之年,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2021年的工作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重点突破。推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开展,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婺源经验”。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水、空气质量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水平再创新高。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以旅游为核心的的龙头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改革创新,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一是推动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深入贯彻《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全面落实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年度目标任务,抓好已出台制度的贯彻落实,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等“三线”划定二是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实现“绿盾”专项整治、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及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水平“三个提升”。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监管严格执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项目审批三是构建生态文明绩效和责任追究体系。加快落实生态文明考评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环境资源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引导广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色政绩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二)着力污染防治,巩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一是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行动。抓好“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治油烟”六项工作,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深化饮用水源保护,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城区污水管网改造,稳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确保上半年全面建成运营。实施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稳步推进农用地污染防治。二是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持续推进全县城镇生活污水垃圾污染防治、化工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船舶污染防治和尾矿库污染防治“4+1”工程建设。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突出问题整改,确保按要求全面整改到位。积极争取上级绿色发展专项资金是稳步推进重点领域生态修复行动。继续推进“林长制”,巩固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完成新增造林面积1.75万亩,退化林修复1.5万亩,封山育林1.5万亩,森林四化任务0.39万亩。继续开展湿地保护专项行动,全面排查、整改违法违规占用湿地行为,落实追责问责。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生物多样性督查和蓝冠噪鹛科研监测。加强渔业资源保护,继续实施禁渔和渔业增殖放流。

(三)着力绿色发展,做优做强有机生态产业

一是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成高标准农田0.81万亩。围绕婺源茶产业振兴目标,通过茶产业与旅游业一体推进,重点打造茶叶一条街、茶香特色小镇和名茶主题茶室、庄园,促进茶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继续发展荷包红鲤鱼、冷水鱼、皇菊、油菜、香榧、森林药材等特色产业。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围绕文旅商品、鞋服家纺、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实施工业崛起“5020工程。推进园区改革创新,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项目,积极创建绿色园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提升全县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三是推进全域旅游开展。继续实施老旧景区景点品质提升,加快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旅游产业换挡升级,努力实现从景区游向文化、生态、休闲、度假游转变,将婺源打造成“国际度假旅居目的地”。

(四)着力试点示范,打造美丽中国婺源样板

一是推进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深化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以区域示范有机食品开发支撑“两山”转化。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打开“两山”新通道,推动农旅融合,加快乡村振兴,加快生态扶贫,将“好生态”转化为“好产品”“好体验”“好品牌”。迎接国家“两山”基地和国家生态县的三年复核。二是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加快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行动,建立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和开展婺源森林鸟类国家自然保护区非公有林赎买、湿地银行、垃圾分类收费试点、“政融保”、生态入股等主要试点任务。是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开展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生态产品评估、抵押、转化路径,以发展全域旅游为重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婺源样板。

(五)着力全民共建,推广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一是倡导绿色生活。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大力实施节水行动,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积极鼓励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大节能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力度。二是弘扬生态文化。扶持“三雕”、歙砚、甲路伞等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积极引进新兴文化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深入挖掘婺源生态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生态文化研学基地。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月、世界环境日、世界湿地日、节能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出版生态文明书籍、读本、画册、文集等,在各级新闻媒体刊载婺源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亮点,推动成功经验和模式在全国、全省、全市复制推广。

各位代表!守住生态底线,促进婺源绿富共赢,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使“婺源模式”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独特风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