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关于婺源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
【字体:   

一、2019全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

2019年来,全县上下继续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纵深推进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99.4%,位居全省前列;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与上年持平;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83%,森林覆盖率稳定在82.64%。成功获批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省仅3家,上饶唯一一家)、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防控示范县、全国乡村振兴整建制推进科技支撑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全省美丽宜居试点县等。成功入选了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全国十大案例,策划实施了纪念朱子诞辰889周年暨晒秋赏枫文化旅游节,举办了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2019·婺源“文旅融合·非遗先行”非遗大展、朱子文化高峰论坛——朱子学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了2019婺源最美乡村婺源旅游(阳朔)推介会、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首届全国县域有机产业发展交流会、全国功能型油菜产业发展论坛、中国农科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会。徽剧大戏《朱子还乡》在南昌成功首演,旅游扶贫形成了产业扶贫官桥之路的经验。一年来,全县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凝心聚力,聚焦重点领域、突出重点任务、打造示范样板。着力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抓好生态体制机制落地落实,形成了一批改革成果。加大制度改革与落实力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一是配合试验区重点改革任务的制度已经陆续出台。《婺源县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婺源县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婺源县易腐垃圾(餐厨和厨余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实施方案》、婺源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婺源县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十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婺源县关于进一步深化绿色殡葬改革实行常态化管理的实施意见》等生态文明改革创新文件已陆续出台并开始实施。二是落地落实进度明显加快。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垃圾分类制度、生态文明标准体系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等落地落实。全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面积161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4.25%25.1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经划定。垃圾分类试点推进,绿色生态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步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进位超越,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扎实推进,用能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制度深入探索。三是绿色共治共享制度体系已基本建成。404名贫困人口转聘生态护林员,国家级集体生态补偿金121.6万元已全部发放到28837602人手上;林业、旅游产业带动了3140余户87302人,人均增收1000余元,已经建成的2座光伏扶贫电站给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持续稳定增收4万元。四是总结提炼高度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全域旅游发展体系的实践中日益创新出彩,在旅游产业发展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机制、文化传承发展机制等方面及时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陆续出台并初见成效。

(二)着力抓好环境保护治理稳打稳扎,赢得了一批战役胜利。聚焦环境治理与保护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最美乡村”的绿色存量。一是抓好重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正在草拟婺源县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全面开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专项行动和“最美岸线”工作,在坚持全面禁伐天然阔叶林、商品林采伐持续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推进重点区域森林绿化美化建设,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是抓严重点领域环境污染治理。全力打好四大攻坚战,持续擦亮“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打好蓝天保卫战,开展城乡建筑工地扬尘、餐厨油烟、工业废气、秸秆禁烧等专项行动;打好碧水保卫战,县工业园区城西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行,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基本完工,9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农村120个村点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有序推进,关闭非法机制砂加工点23处,“县乡村全覆盖、河库全纳入、区域流域相结合”的河长制组织体系已全面建立,全县生态环境质量、水源水库水质全天候监测;打好净土保卫战,城乡垃圾第三方治理平稳运行,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顺利启动,太白镇土壤重金属修复正全面实施;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县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92.22%,粪污配套设施建设达100%,绿色植保防控覆盖率达62.4%三是抓实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注重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回头看”及鄱阳湖水环境问题专项督察反馈意见整改,落实《整改方案》要求,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完善以乡镇(街道)空气、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为重点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力量、手段和现代化水平力度。

(三)着力抓好产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打造一批生态产业融合的典范。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要求,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一是生态农业质量不断提升。继续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0220,粮食产量稳定在2.3亿斤左右;大力推进“有机茶产业升级、茶品牌提升、茶旅融合”三大工程,全年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40.12亿元,同比增长7%婺源绿茶品牌估价20.63亿元,较去年提升3.29亿元,获江西省农产品“十大区域公共品牌”、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茶叶)。婺源县紫阳瑶湾现代农业示范园荣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全县有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面积已达14万亩。二是绿色低碳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取得实质进展,占地1.5平方公里的生态工业新区精彩呈现,现已入驻正博实业智能鞋业产业园、程记五金庭院运动用品项目、柏恩科技高值医用耗材项目等重大项目14,总投资48亿元,建筑面积达85万平米。其中正博实业智能鞋业产业园“2050”项目基本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厂房封顶”。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7%新增规上企业11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三是全域旅游成效显著。2019年我们荣获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原创徽剧大戏《朱子还乡》精彩亮相,“朱子学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首届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继续承办第四届中国婺源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体育赛事,进一步打响了婺源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两微一抖”新媒体宣传旅游,提升婺源在全国的知名度。深入落实《婺源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引导培育旅游新业态。成立了民宿协会,在全省率先推行民宿标准化经营,积极推进优质旅游服务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达2480万人次,综合收入245亿元。

(四)着力抓好生态文明示范样板打造,总结了一批典型经验。一是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样板。正在开展编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二是争做生态价值双向转化创新全省先锋。积极打造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三是争当资源环境行政执法和生态司法标兵。创新环境资源审判机制,推动设立专门法庭;推动检察机关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全年受理生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2起。推广恢复性司法理念和模式,完善长江中游城市群跨区域生态检察机制;组建生态环境领域综合执法机构,整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相关执法职能,统一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全年共开展综合执法57次、查处违法案件46起;完善环境资源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推进公安、环保、法院、检察院联动衔接、信息共享。四是争创生态文明重大试点平台建设先进。推进婺源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总结经验模式;加快推进婺源县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基地建设,实施一批示范带动项目,配合开展效果评价和淘汰退出工作;加快推进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示范县(试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试点示范平台建设,推动形成一批行业性示范经验成果。

一年来,全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虽取得可喜成绩,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还面临着不少难题。一是生态补偿尚未实现制度化。由省环保厅、乐平市、婺源县三方横向补偿的共产主义水库协议于2018年已经到期,目前新一轮协议已签订。二是城乡垃圾分类试点工作推进困难。城乡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还很薄弱,分类垃圾收回网络不畅、有毒物质处理困难,村庄厨余垃圾处理化粪池技术含量不高。环境治理保护设施历史欠帐较多,资金难以落实。三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水平和能力有待提升。产业层次整体偏低,绿色产业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发展与保护矛盾依然突出。四是制度改革和保障力度还不够。现有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性有待进一步增强,生态文明考核体系、评价方法等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以及江西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等试点示范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且任务繁重

二、2020年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思路和工作安排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全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成果全面体现之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非凡。

2020年的工作目标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完成试验区赋予我们的各项任务,可推广、可复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全面总结经验成果,努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婺源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水、空气质量优于国家考核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前列。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增强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做大以旅游为核心的的龙头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升。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在四个方面予以发力:

(一)坚持改革创新引领,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发力。一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体系。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规划及用途管控制度、流域治理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制度等建设;二是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探索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预警机制、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机制、城乡环境质量提升体制机制等。三是构建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体系。探索构建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支持和鼓励绿色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绿色生态农业推进机制、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机制、服务业发展引导机制等。四是构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完善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的主体、保护机制;健全绿色进入服务体系。五是构建绿色共治共享制度体系。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行动,推进婺源县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实施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创新建立绿色共享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生态文化培育引导机制。六是构建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绩效和责任追究体系。加快落实生态文明考评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司法制度。

(二)坚持源头系统治理,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上发力。一是实施绿化提升工程。继续推进“林长制”,巩固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天然林保护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力争完成新增造林面积0.3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0.5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二是强化重点领域治理。巩固提升“河长制”,全面落实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率90%以上,污水集中处理项目村(点)污水收集率85%以上;全面完成土壤污染防治项目,积极抓好畜禽养殖三区规划执行;继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松材线虫防控等专项活动。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县污水处理厂污泥提标改造、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和9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力争在年底前建成投入试运营;12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各职能部门积极协调配合,进一步优化污水处理方案,力争在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三)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途径上发力。一是继续巩固生态优势。着力实现“绿盾”专项整治、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及自然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水平“三个提升”。不断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的保护监管,探索和丰富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转化途径、模式。二是加快传统行业转型步伐。突出“互联网+”理念,引导正博实业、半球实业、佑美制药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与政策倾斜扶持,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引领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正博智能鞋业、程记五金二期、柏恩科技、婺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婺源绿茶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加大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景区改造力度,推进篁岭5A景区创建进程,积极扶持水墨上河景区创建4A级国家旅游景区等旅游品牌;加快婺女洲徽艺文旅特色小镇、翼天文化演艺小镇、水墨上河特色小镇、江湾梨园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扶持“三雕”、歙砚、甲路伞等文化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新兴文化行业总部,延伸文化产业链。推进绿茶、荷包红鲤鱼、冷水鱼、皇菊、油菜等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加快一二三次产业融合。

(四)坚持示范工程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上发力。一是加快试点工程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推进水生态文明村(镇)、景村党建、一村一品、秀美乡村等建设。二是加快示范工程创建。推进婺源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及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江湾镇生态村镇(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森林城市等。三是加快品牌工程打造。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建设。

各位代表!守住生态底线,促进婺源绿富共赢,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我们将按照“五位一体”的总要求,对标对表中央、省市委,象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忘“赶考”初心,做好新时代生态文明考卷,使“婺源模式”成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独特风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