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关于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和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
【字体:   

县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材料(二十二)

关于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和

生态环境状况的报告

——2016年2月24日在婺源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俞健文

各位代表: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

2014年11月4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成为全境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同年11月2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启动大会,全面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相关部门积极作为,婺源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全面启动、快速推进。2015年11月2日在武宁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获得省委、省政府第一批“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授牌,成为全省16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之一,上饶市唯一。

2015年,我县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城区和乡村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占比均达99%以上,空气环境质量优于二级,饶河(乐安河)省检测点汪口出水水质常年优于Ⅱ类标准,县域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82.64%;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各项主要指标完成年度和“十二五”目标。

婺源天蓝山青水绿。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现“一年开好局”目标,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工程扎实推进,生态优势不断凸显,生态经济日趋繁荣,生态红利持续释放,“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具有婺源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生态管理机制,强化绿色发展保障。坚持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战略性系统工程来抓,形成统筹推进、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一是建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县委、县政府成立县委书记为第一主任、县长为主任、分管副县长为副主任,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乡(镇、街道、园区党(工)委书记为成员的工作委员会,负责全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二是制定针对性强的工作方案。聘请中咨江西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婺源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婺源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暨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明确6大建设体系、10大重点工程、103项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街道、园区)、县委相关部门、县直相关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间节点,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建立执行力强的工作机制。出台《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工作委员会工作规则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协调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打牢绿色发展基础。生态是婺源第一资源,必须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着力解决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问题。一是做好生态保护“加法。 设立自然保护小区191个,保护面积达16.5万亩;开展“十年禁伐天然阔叶林”工作,对163万亩天然阔叶林实行禁伐。2015年新增造林1.8万亩;投入1500万元用于农村垃圾处理,县财政按人均20元安排资金扶持;投入1.6亿元建设城西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和中心城区污水管网,新建污水管网28.1公里,清淤疏通城区截污干管7.6公里,完成15个乡镇中心集镇所在地污水处理厂建设整合涉农资金3000余万元,打造29个“美丽乡村”,完成建设68个新农村点。二是做好生态保护“减法”。加强林木采伐管理,2015年采伐量下降19%,比上年减伐1.4万立方;县污水处理厂实现在线数据与国家数据库连网,城区污水收集率达到65%,2015年处理污水401.5万吨,较上年增加18.1万吨,入口COD浓度为120.7mg/L,较上年提高1.5%;积极开展农村面源污染“十大整治”活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得到巩固;历年来,先后关闭近200多家污染重、资源消耗大的“五小企业”,打牢绿色发展的基础。

(三)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坚持抓好源头,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一是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婺源县第一产业,目前全县拥有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1个,旅游产业正从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型转变。2015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5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19.2%、16.9%。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餐饮、住宿、商贸、物流、文化等服务业,带动全县8万多人就业。二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以婺源绿茶品牌为核心,荷包红鱼、油茶、皇菊等农产品为支柱的产业体系,2015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总数达32家,成立家庭农场23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60家,总数达535家,有力带动农民的增收致富。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创建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目前建成面积5.72平方公里,拥有入园企业130余家,安置就业1.3万人。壮大发展旅游商品、有机食品、机械电子、鞋服家纺等一批生态工,二产占GDP比重达32.5%。

(四)积极创建生态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划定生态红线,统筹城乡发展,为人民群众打造宜居的生活家园一是扮靓城区。树立“最美乡村也要有最美县城”的理念,加快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实施外环线、朱熹大道、火车站片区路网、茶乡西路改造等近百个城建重点项目;对城区进行全面美化,先后建设饶河源湿地公园、田岭公园、市民公园,注重打造城市绿化景观,目前城区建成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43.4%,人均绿地面积达66.88㎡。二是美化乡村。在乡村建设上,努力保护好水口、溪流、山塘等景观,保护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青山绿水和粉墙黛瓦交相辉映的乡村美景,打造29个美丽乡村,先后建设263个新农村点,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果。

(五)着力创新生态制度,增强绿色发展动力。紧紧围绕生态补偿、河湖管理与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等方面改革,强化制度探索创新,努力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利益导向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启动了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三条红线”划定工作,制定《婺源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划和管理办法》,积极实施“天保工程”,争取将我县禁伐天然阔叶林纳入国家公益林补偿。二是创新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制定《婺源县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对全县境内河流、水库全部实行“河长制”,构建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县委书记、县长分别任县级正副“总河长”,县四套班子相关领导、乡(镇、街道、园区)主要负责人担任河流河长,建立水陆共治、部门联治、全民群治的河流、水库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凝聚绿色发展共识。在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将生态文明美好蓝图转变为现实。一是以宣传宣讲凝聚共识。2015年9月23日组织举办了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婺源县宣讲报告会,县乡村三级共计600余人参加,进一步凝聚全县上下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的共识。二是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开展了“婺源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知识竞赛”,在全县进一步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借助江西画报、江西日报等媒体,在全国、全省树立了婺源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品牌。三是大力弘扬婺源传统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宣传婺源历史上“杀猪封山”“生子植树”“刀斧不入”的生态理念,并将禁止电炸毒鱼、山塘水库化肥养鱼、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纳入《村规民约》,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四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评。2015年对(镇、街道)科级领导班子的考核中,环境生态保护占16分,逐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同时,坚决执行环保目标管理责任制、环境责任追究制、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引导全县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生态意识约束行为。

一年来,全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滞后,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畜禽养殖污染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压力较大,部分森林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突出,项目建设造成环境破坏还不同程度存在。三是发展方式仍然较为粗放,产业层次整体偏低,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绿色产业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方法不健全等。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总体目标及2016年工作打算

(一)总体目标

2018年,生态文明工程强力推进,生态产业特色鲜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达到国家、省目标要求,提前2年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到2020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进一步提升,符合绿色产业集聚定位的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在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生态文化发展等若干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建设上,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婺源模式”。

(二)工作打算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建设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落实省、市、县工作部署和要求,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

1、进一步制定生态文明规划,强化生态红线管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布局“十三五”绿色发展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完成编制多规合一、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生态文明专项规划,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管制措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水资源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坚决制止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无序扩张,全力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创建。

2、进一步加快发展生态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建设一个最美、打造两个第一”发展目标,深入推进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建设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2016年预期旅游人次增长13%,达1728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长16%,达88亿元;大力建设有机茶基地,抓好婺源绿茶品牌整合,加快茶产业从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变,2016年预期茶产业综合总产值增长13.5%,达32亿元。突出发展循环经济,在产业内部、企业内部、园区内部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园区和示范企业建设,推进婺源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前期工作。

3、进一步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和管理,夯实生态文明基础。坚持保护优先、源头控制、综合治理的原则,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围绕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领域谋划项目,实施天然阔叶林长期禁伐,新建32个、提升10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镇村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中心城区污水管网、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大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强县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4、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围绕“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资本产业化”,坚持源头严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管理制度、生态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多规合一”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机制、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成果。

5进一步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弘扬优秀生态文化。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引导城乡居民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方式等方面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方向转变,大力提升全县人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参与保护环境程度。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普及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观、绿色消费观,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让“大生态”理念融入社会各领域,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全民参与的生态共治共管共享体系。

各位代表!让婺源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是全县人民的殷切期盼。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本次人大会议各项决议,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加快建设婺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为 “建设一个最美、打造两个第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阅读